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shiqi

西域地区细石器文化遗址发现概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有的资料表明:我国西域地区的细石器遗存,多见于河岸阶地、湖岸及有泉水涌出的地方。它们有的在山区高寒地带,海拔位置很高,如阿什库勒遗址,海拔高度5040米,野牛泉遗址,海拔4530米。有的却处于海平面以下,如吐鲁番盆地的迪坎尔遗址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10米,洋海阿斯喀勒买来遗址低于海平面37米,阿斯塔那遗址低于海平面25米等等。这些遗存无论分布在高山、平原、盆地或沙漠,虽然不少遗存地点远离现有河床或湖面,但大多数可以在它不远的地方找到水源。很明显,当时的人们一般都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活动或安扎营地,这是新疆细石器遗存地点的地理环境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工艺技术和文化类型学上来看,以现有的资料分类,笔者采信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的研究结论,将新疆的细石器文化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柴窝堡遗址为代表,细石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散布面积较大,是以细石器文化遗存为主要特征。细石器具备传统特征,其中船底形石核具有细石器早期特征,圆锥形、楔形、圆柱形均为细石器中常见石核。石片的产生是用直接打击法和间接打击法来获得的。石片主要有长条形和不规则形,为直接打击法所产生,均有一个小台面,这里表现出石器打制的原始性。所见细石器是利用间接打击法和压剥法只是在石片的边缘进行第二步加工修整,有些细石器的加工可能是用直接打击法。细石器器类虽然较丰富,但在同一类标本中、则形制较为单调。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个别采用了错向或两面加工的方法。除长身圆头刮削器、短身圆头刮削器、半月形刮削器(有人称指甲形刮削器)等石器类型较固定外,其它石器类型还不太固定,加工上远远不如下川文化细石器加工的精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窝堡细石器中双尖尖状器、半月形刮削器表现了这个遗址的特色,这类石器在我国其它地区很少发现。大型石器加工粗糙,而且很少。从宏观角度观察分析:不论在细石器工艺技术和一些石器类型上,柴窝堡细石器都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说明其工艺技术还不完备。从石器的分类用途上分析,石器主人当时生活在山前地带的湖边,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渔猎活动可能也是其生产活动中的一部分。类似柴窝堡遗址文化性质的还有三道岭遗址、野牛泉遗址、喀尔墩遗址、克拉玛依遗址。以克拉玛依遗址为例,应该说克拉玛依石器的主人其经济生活同遗存点周围的地理环境是协调的。该遗址处在玛纳斯河下游的枯河道岸边和不远的地方,周围地区都是风水作用的沙土和粘土沉积,河道有的地段宽达二、三十米,深约二、三米左右,有的河湾沉积中能见到不少淡水螺壳,河道的断壁上除沙土、粘土外,还有青灰色土层,说明这里有一个时期水草丰茂、林木丛生。据当地一位建设兵团的老团长介绍:解放前后(1949年前后)玛纳斯河流域,这里仍是林木茂密,人难穿行,野鸡多的象内地树上的乌鸦。野猪也多,有父子二人以狩猎为主,养二百多条狗,加长矛和火枪,一次狩猎就可获一卡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鱼多,在玛纳斯河的引水渠旁,建设兵团的一些人不到一天仅用筐子就能捞到半卡车。黄羊多,兵团的货郎挑着担子到连队售货,常受黄羊骚挠,黄羊常在货郎担前嗅来嗅去,很讨厌,货郎经常回手一杖就打死一只黄羊。这充分说明,玛纳斯河流域以前的一些生态环境状况,可以说在五六十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狩猎、捕鱼、畜牧的好地方。克拉玛依细石器遗址,属玛纳斯河流域下游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石器主人的经济生活面貌。前面我们在介绍柴窝堡遗址时将它的年代初步推断为新石器时代,同时指出:“但也有人认为它可能早到中石器时代或晚到青铜器时代,时间跨度比较大。”还有学者指出:“柴窝堡的时代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末向中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比较合适,但下限不可能晚到中石器时代以后。”(56)在这里顺便声明:笔者是不同意“有中石器时代”说法的。1999年12月在我国广东省英德市举行的“中石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是:“各地是否存在中石器时代以及中石器时限问题应视各地情况而定,不可能定出统一的时限”。(57)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标志性的产物,一个“文化时代”概念提出来,在世界范围内,甚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限”概念,其存在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类:以哈密七角井遗址为代表,该遗址不仅面积大,而且细石器相当丰富,除船底形石核、圆锥形石核、石片石器较多外,一般利用石片经二次加工成长刮削器、尖状器等。细石叶的发现数量也相当可观,其长度达7厘米,宽仅0.3—0.4厘米,以细石叶进一步加工的小石镞、石钻、尖状器、雕刻器占相当比重,两面压琢修整,加工精细,制作工艺十分成熟。该遗址发现的以石片为料加工的指甲形刮削器。无论造型,还是制作方法,均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同类器物一致,大型石器发现有束腰带尖两面加工的石斧或尖状器。在这里,虽然有相当典型的细石器和比较成熟的细石器工艺技术,但目前还没有发现通体压制加工的石器,同时不见磨制石器和陶片。石制器中也不见一件与农业有关系的工具。由此推断,它应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形态。类似七角井遗址的还有迪坎尔遗址,英都库什遗址、雅尔湖遗址、阿克苏地区的柯坪遗址、于田县的巴什康苏拉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细石器均与七角井遗址相似。同样不见陶片和磨制石器共存。很显然,七角井类型的遗址年代明显晚于柴窝堡类型遗址的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类:以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乡的霍加阔那勒遗址(简称HC)和苏勒塘巴俄遗址(简称SC)为代表。这两处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但HC略早于SC,比如霍加阔那勒遗址的有楔形石核、半锥状石核、半柱状石核和柱状石核,这类石核是细石器遗址中常见遗物。同时该遗址中还多见细石叶及加工细石叶。石片石器中以刮削器为主,但器形一般均不太规则,简单而粗糙,石器制作工艺技术保留有一定的原始性。虽然在遗址中与细石器共存有夹砂粗红陶片,但很破碎,且看不出器形,通常认为这种夹砂红陶片为新石器时代年期遗物。苏勒塘巴俄遗址与霍加阔那勒遗址不同的是,出现了交互打制而成的圆底桂叶形、凹底石镞或者尖状器。还有磨制的石刀、骨镞及小件铜器。由此推断,时代上可能要比霍加阔那勒遗址延续时间要长。类似这样的遗址还有巴楚遗址和土垒河遗址。陶片、骨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铜器,在这类遗址中的出现,说明这类遗址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但从这些遗址采集的遗物分析,仍然未见到一件与农业有关的工具。说明当时仍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形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类:以阿斯塔那遗址为代表,这类遗址延续时间很长。阿斯塔那遗址石器十分丰富,石器以石片石器为最多,从石核上获得细石叶的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有的小石核在剥去细石叶后直径不到0.7厘米的圆锥形和柱状石核,这在其它遗址中均不见。而以加工细石叶占相当比重,压制的细石器种类比较多,有半月形石刀、柳叶形、桂叶形及三角形带铤石镞,另有锯齿形石器在中国其它地区也很少见。琢制石器有石磨盘、石球和穿孔砾石坠,同时还发现夹砂红陶片和少量彩陶片。虽然遗址中细石器均与狩猎畜牧经济有关,但农产品加工用具和陶器中出现彩绘装饰,显示出阿斯塔那遗址农业经济因素的存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阿斯塔那细石器遗存的时代可能属新石器时代,遗存中通体压制的石器加工精致,形态稳定,数量也较多,这也许反映了新疆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细石器遗存的一大特征。另外在同一地表采集面上,还发现相当数量的陶片。还有多种多样的石磨(石磨盘),如马鞍形、船形和上下均有磨面的石磨(石磨盘)。还有磨棒以及一些手持的研磨用的磨具。还发现有重量在1市斤至1公斤左右的一些石球。这些石球虽然不是直接的农业生产工具,但有的很可能是加工谷物的用具。从这些用具和相当数量陶器的发现,初步反映出阿斯塔那细石器遗存的经济似乎可能已经有了农业的成分,但畜牧和狩猎仍占重要的地位。”(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阿斯塔那遗址文化面貌的还有罗布淖尔地区遗址、辛格尔遗址、伊尔卡巴克遗址、焉耆遗址等。从罗布淖尔地区发现的细石器与磨制石器来看,罗布淖尔地区居民当时以狩猎采集为主,渔猎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到后期可能出现农业经济,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小麦标本,就是出土于罗布淖尔西北的古墓沟墓葬中的。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木垒县四道沟遗址、鄯善县东巴扎回族民族乡二村遗址、和阿勒泰县克尔木齐村古墓中出土的细石器,只能认为是一种古老技术的残留。因为它们的年代均为2400年—3000年或2000—2500年,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尽管西域地区在历史早期与内陆文化发展不太平衡。但至少也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一时期,西域地区的文化面貌,基本上可以分为草原游牧文化和绿洲农耕文化两个类型。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完全是由新疆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综上所述,从西域地区的细石器遗存来看,第一类和第二类细石器遗址所反映的内容是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兼有一定的渔猎经济。第三类和第四类细石器遗址所反映的内容是以狩猎、畜牧经济为主,渔猎存在,以至后来农耕文化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参见于志勇:《新疆地区细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新疆文物》1996年4期67页。

(2)(4)参见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17页、图2。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文引自:TEILHARDDE CHARDINP.et YOUNGC.C.(1933)On.Some Neolithic Finds in Mongolia,Sinkiang and West China。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3:PP.83—104。

(3)(9)王炳华:《新疆细石器遗存初步研究》、《干旱区新疆第四纪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74—182页。

(5)(6)a、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昌吉州文物普查队:《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89年3期49—50页、图一;51页、图二。b、《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两处细石器遗址》、《考古与文物》1993年4期。

(7)参见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18页、图3。

(8)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7期333—341页。

(10)见昌吉州文物普查队:《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89年3期54—55页。

(11)羊毅勇:《新疆木垒县四道沟遗址》、《考古》1982年2期113—120页。

(12)见昌吉州文物普查队:《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中附表《昌吉州文物概况一览表》序号33,分类号A3,《新疆文物》1989年3期。

(13)a、邢开鼎:《新疆柴窝堡湖边细石器遗存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1989年2期1—16页;b、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19—26页,图五、图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4)(24)(32)(35)依次见于志勇:《新疆地区细石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新疆文物》1996年4期67页、66页、67页、67页。

(15)(16)(17)(18)(19)(20)(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队:《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88年3期3—10页。

(21)a、王永炎:《西北史前文化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0期155页。b、《新疆文物》1988年3期1—2页;1993年4期26—27页。

(22)a、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7期333—341页;b、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队:《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88年3期2页。

(23)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第4期29页。

(25)“霍加阔那勒遗址”和“苏勒塘巴俄遗址”在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提供的资料中分别称“霍加库纳尔”细石器遗址和“苏里坦巴赫”细石器遗址,明显属于音泽上的差别,参见《新疆文物》1993年3期5—6页。

(26)(34)(37)依次见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29—34页,图13、图14;37—41页,图16;19页。

(27)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克尔捷米纳文化”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月版257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28)王博、张铁男:《新疆石器时代考古有新发现》、《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11期35—36页。

(29)(30)依次见塔克拉玛干沙漠综考队考古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阿尔金山细石器》、《新疆文物》1990年4期14—18页,图一、图二。

(31)(42)(43)参见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37页、35页。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原引文献:a、BERGMANF.(1939)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Sinkiang Especially the Lop—Nor Region。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7。Stockholm:Bokforlags Aktiebolaget Thule。b、王永炎《西北史前文化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0期155页。

(33)参见楼兰文物普查队:《罗布泊地区文物普查简报》、《新疆文物》1988年3期85—94页。

(3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克拉玛依文化局:《新疆克拉玛依市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6年2期1——9页。

(38)王明哲:《新疆克尔木齐古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1期23—32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39)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40)STELNM.A.(1928)Lnnermost Asia. Oxford:Clarendon Press.

(41)于钟琪:《新疆几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简介》、《干旱区新疆第四纪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45)(55)黄小江、吴州:《克里雅河上游地区新发现的两处石器地点》、《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玛干科学探险考察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11年出版。

(46)王博:《哈巴河县齐德喀仁细石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

(47)(48)(49)(50)(51)(52)黄尉文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新发现的石器》、《人类学报》1988年11月第7卷4期。

(53)(54)郭婧:《石河子文物考古新发现》、《新疆文物》1997年1期54—55页。

(56)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37页。

(57)见张森水:《在“中石器文化国际研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农业考古》2000年第1期6页。

(58)邢开鼎:《新疆细石器初探》、《新疆文物》1993年第4期69页。

(59)见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117—128页。

(此文作于1999年冬,原有附图十九幅,此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4 21:56 , Processed in 0.0516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