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05|回复: 29

中国古镞鉴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2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y( `- L0 U# g% {% h

2 j: g' N2 `! Y, ]7 t5 E+ Z2 z9 w《中国古镞鉴赏》
, y, A! ~! l3 Y- q! {4 b# u+ C5 a# `# r. M& U1 a
孟润成/长征出版社
; Y0 ?5 F  M( C& ], O- T8 ~# Z9 H& _8 q7 t/ j& [
5 G; Q2 k7 d( h1 o$ r
原始人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发明了弓箭,这一发明大大增强了人类渔猎活动的能力,是人类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大进步。4 ]/ O9 P; g7 H* L2 h! W
3 ^6 l0 {- N1 a
  《周易》上说的“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是对弓箭原始形态的生动描述。关于弓箭的起源,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推论,目前还难以证明哪一种推论更为合理,但是可以肯定,这种组合工具的发明必然建立在对弓、弦、箭的性能及其相互间作用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需要长期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弓箭的出现表明人类已具备了机械蓄力的知识。考古发掘证明,早在2.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中国山西峙峪一带的先人就已经使用弓箭,并且能够打制出锋刃锐利的石质箭头。从此,掌握了弓箭的原始人类在与捕猎对象的争逐中有了“决定性的武器”。4 U& u0 {7 o5 E' n* g$ J

" Q9 ]+ f- }: w    随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弓箭逐渐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原始兵器。在中国古兵器家族中,弓箭是历史最悠久的成员之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用到清代中晚期,历数千年而从未间断。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射远兵器的弓箭,具有射程长、射速快、准确性高和杀伤力大等优点,其他兵器难以比拟。从实战需要出发,弓箭还被赋予更多用途,如指挥作战、传递信件、实施火攻,施放有毒烟雾等。到了火器时代,以火药为推进动力的箭如虎添翼,在战场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m0 n0 v* ^2 H4 u2 x, _

0 f9 I, Q$ {5 b! n7 @    在弓箭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弩。弩操控简便,射击精度高,一旦出现在战场上便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依张弦和发射方式的不同,有擘张弩、蹶张弩、床弩、车弩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高车上配备的错金银青铜弩为我们认识战国弩提供了不可多的实物资料,立射弩俑和跪射弩俑为我们再现了两千年前横扫天下的秦军中弩兵的雄姿。- r) V* |6 _; K( }) {( u/ {7 ~$ W

/ _. ~7 q  y6 ]. y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弓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为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对弓箭的了解。深入研究弓箭发展史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战争史、古代兵器发展史、民族和民间习俗等的认识。. f4 a) S/ @/ j1 j* \

. }) }5 h0 V' A6 E' Y    箭,古称矢、镝,由镞、杆、羽、栝四个部分组成,用弓、弩发射。箭,本为竹名,此竹节间距离较长,质坚韧,适于制作箭杆。因常用以制矢,故称矢为箭。“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是一只箭的形象。2 K0 H+ A+ o: A
9 k" {1 g4 M4 q; T6 R
    镞,又称矢镞、箭镞、箭头,安装在箭杆的前端,锋刃锐利,具杀伤力,依型制变化也可具备其他功能。除了削木、竹为箭的原始形态,矢镞主要用石、骨、角、蚌、铜、铁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相对于弓箭而言,镞式的变化更大。
' W) C+ z2 d# {- |& M) v# V: C9 D; q) h
    因年代久远,清代以前能够流传下来的古代弓箭实物已难得一见,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少量弓箭实物,让我们得以一睹它们的原貌。历史上,在商、西周墓葬,特别是春秋、战国、秦墓葬中常随葬弓箭,但令人遗憾的是竹木制的弓、箭杆大都腐朽无存,唯有箭镞得以保存下来。著名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箭镞就有4千余枚13个品种之多,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在已经发掘的面积里出土箭镞竟多达57699枚,这些宝贵历史遗存为今天人们认识和了解古镞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参考资料。$ t9 {+ }8 q( B1 H1 x* O$ j
3 A$ O' H3 y; Q5 N! c4 j1 C
    一般而言,媒体对考古发掘出土的箭镞往往不作详细报道,经常一笔带过,更少提供实物图片,使人难窥古镞全貌。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在报刊和有关学术著作中陆续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弓箭、箭镞的文章和论述,增进了人们的了解,引发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热爱收藏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箭镞,大有形成一个新兴收藏门类之势。但是,在古镞收藏领域至今尚无专著问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箭镞,积累相关的收藏鉴赏知识,《中国古镞鉴赏》力求给您这方面的帮助。
0 o4 I9 i; S& @( @  U8 ^7 ]1 o
4 w: ^0 z/ v& \- c    本书共收录500多枚民间收藏的中国古代箭镞实物,以实物图片方式向世人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古镞世界,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古镞发展演变历程,感受古镞收藏的独特魅力。全书按制作材质将古镞分为三大部分,石镞和骨镞、青铜镞、铁镞,这恰恰代表着中国古代箭镞的三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古镞发展演变的时代顺序和全部过程。
2 y% f& q2 n( d8 N3 g  C9 h3 S' L& X1 G
    读者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箭镞工艺精湛,型式繁多,不论石镞、骨镞,还是青铜镞、铁镞,都曾经达到非常高的制作水平,世界上少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比肩。我们为祖先的非凡创造力感到骄傲,也为我们祖国拥有如此悠久和丰富多彩的古镞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古镞虽小,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从这点意义上讲,它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国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弘扬中华箭文化,并与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炎黄子孙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4 v, u* c8 H: _8 W" a) f, g+ J

. s  j- h; S" C    中国古镞历史源远流长,古镞文化博大精深。本书仅仅为您提供了一把开启中国古镞世界大门的钥匙,其中蕴藏的无穷奥妙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揭示。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镞与骨镞
' L' i: a" D" ]0 x' c8 G) Q' [, }! `  @0 G" P+ S8 @
    考古发掘表明,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箭镞是1963年山西朔县峙峪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一枚石镞,为距今2.8万年前的遗物。该石镞用燧石打制而成,已经有了锋利的边缘。
1 ^$ @5 g0 C3 {, ]1 Z' `% c$ M4 p+ @  n7 J; q! l, \% v
8 k. s. u! t3 U/ N
    在长期的石器生产中,先民们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对石料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懂得选用燧石、玛瑙等优质石料打制箭镞。石质工具被广泛采用,打制手法更显成熟,打制出来的石镞对称规整,锋刃锐利,精巧实用。形制也趋于稳定,有柳叶形、花叶形、菱形、双翼倒须式、三棱形、四棱形、矛头式,其中以柳叶形和双翼式居多。有的石镞还被打制成锯齿状边缘。
+ f5 j  q; h% g; X- r8 ^$ }1 ?- F; o3 _$ u* @/ k& e

4 o5 Q, w! d% k: Z' D. i) }    人们从石核上剥离下长长的边缘锋利的石叶,从中选出适用的石叶进行二次加工。他们巧妙地利用石叶上突起的棱作为镞脊,用工具修理出尖尖的前锋,打制出可长达6-7厘米的棱形脊、带状脊石镞。
* R8 Z: Q( |  d" Q- E( y# t1 f7 k( m
3 _1 L, |& Q; l) a3 K; e
' t6 d, m$ U& G! N  P
      石镞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使用一直延续到商代。本书收录的以打制石镞为主,读者可以欣赏到它们的完美造型和所代表的精湛技艺。不难想见,先民们必是对石性有着透彻的了解,装备较为完备的石质工具,并掌握高超的打制技术,才能够制作出如此巧夺天工的杰作。
. N9 U- _0 t% X骨镞的使用历史很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清代。即使到了青铜镞、铁镞已普遍使用的年代,骨镞在中国北方草原民族中仍然长期使用,这是因为骨质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加工容易。早期骨镞的制作形制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三棱形、四棱形、圆锥形和矛头式,一般以扁铤式居多,有銎式和圆铤式较少。到了辽代,已经能够制作出精致的骨质鸣镝和骨铁复合型鸣镝。清代骨质鸣镝也达到相当高的制作水平,这一点在皇家弓箭上得到充分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面,背面。镞高6厘米,以燧石片打制而成,正面一条平直的带状脊将镞面平分,镞两从呈斜坡状,前聚成锋。* Q% H2 q; [5 ~' L& h4 _; s
" i% C: p0 e2 u& P
      镞的修整过程在背面清晰地呈现出来,前锋经过精心修饰,细密的打制疤痕排列有序。燧石硬度高,是打制箭镞的理想材料,但性脆易折,为增强锋部强度,打制者有意保留前锋处石片的厚度,显示出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高超的技艺水平。, N7 I( [& S. @1 S: e. H% G4 [- f% X

4 W" r; ]" }+ I/ U; Z8 E    此石镞用间接打击法经多次加工而成,锋锐刃薄,造型优美,比例匀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石镞加工技术高度发达的体现。
新石器时代     叶式石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左到右
0 F& T5 O; j4 \# [* u* }& y
/ K! |( J! u7 |4 r! l4 {1、4:柳叶形骨镞4 N- ]1 ?4 _% B7 F5 R( [1 i& ^
: Z- Y% T) n8 d! P, O
2、3:三棱形骨镞。
商早期     扁铤式骨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铜镞7 W) D7 P" m$ }- a9 ?' g: a
3 b; J! }5 e/ ~& ~
    青铜镞是中国古镞序列中的重要成员,在矢镞发展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脱胎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镞、骨镞,传承于后世的铁镞,承前启后,是古镞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青铜镞以其铸造精良,形制复杂多样,功能齐备著称于世。就形制而言,它涵盖了箭镞的基本型制。
  H( C6 N4 z0 K1 Q( Z6 }
6 ?6 F, C$ Q7 o. m0 l6 K2 @    目前所见到关于青铜镞较早的实物资料是2000年11月在青海省乐都柳湾齐家文化/马厂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枚青铜镞。该镞长3.4、宽1.5厘米,形制为双翼倒须式,刃缘扁薄均匀呈弧形,整体形似扁铲。两翼后掠形成倒须,前锋呈弧形,中部起脊从铤部向前延长至全镞的三分之二处,未及前锋,扁平铤。经专家分析,此镞经锻造而成。其形制清楚地折射出石、骨镞的身影,同时已具备了商早期双翼倒须式青铜镞的雏形。
4 T% k/ F4 Y) a" p
4 G0 `8 t& x5 g    自商代始,青铜镞登上战争的历史舞台,经历了相当长铜石镞并用时期后,逐步确立了在箭镞中的主导地位。进入春秋战国,战争频仍,青铜镞得到空前的发展,制作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在西汉早期闪耀了短暂的光辉后逐步为铁镞所取代,前后经历了近千年战争洗礼。可以说,青铜镞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程几乎贯穿了整个奴隶制社会。1 o/ m% A0 p/ @7 u- Y' s' X1 k
7 Q% z  @3 s1 l
    战国后期至汉初,铁被用于兵器制造,青铜镞的生产逐渐减少。作为铸造技术创新,铜铁复合铸造技术也被应用于箭镞制造,战国中晚期陆续出现了青铜镞体与铁铤合铸的新式箭镞,从而形成这一时期矢镞的显著特征。
2 K$ b/ Y4 Y3 [+ v! }% L% c3 `
- P' ]: l/ }8 }" A, l; h8 \    中国青铜镞造型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即由最初镞脊扁平的双翼式变为三翼式,进而由三翼式发展成三棱形,最后又由三棱形改进为刃缘扁薄锋利的三翼式。这是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也是青铜镞主流型式最终形成各自时代特征的过程。
4 u8 y  E  }" p: f# ?3 u0 o/ X0 g- v
    镞铤与箭杆安装习惯在地域间存在的差异形成了青铜镞两铤一銎三大主要类别,即圆铤镞、扁铤镞和有銎镞,其中,有銎镞又含凹铤镞。圆铤镞曾在中原地区大量铸造和广泛使用,是典型的中原式箭镞。而扁铤镞和有銎镞在北方鄂尔多斯及其相邻地区有较多发现,所以人们常将这后两种青铜镞称为鄂尔多斯式镞。田广金、郭素新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一书中对中原式镞与鄂尔多斯式镞进行了缜密的比较分析,这样论述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原式箭镞对鄂尔多斯式箭镞的造型变化有过很深的影响,但是鄂尔多斯式箭镞仍有区别于中原式箭镞的鲜明特征。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交战双方的接触,鄂尔多斯式箭镞也曾或多或少地影响过中原式箭镞的发展。
( [6 o1 a& z* V, G' ~! w4 V0 a, o6 M( z8 D" W" y+ w1 w1 Q" {
    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铸造技术的提高,箭镞被赋予更多功能,促使青铜镞造型呈多样性变化,例如在毒箭镞上铸出填塞毒药的药眼;用于施放有毒烟气的烟球箭镞上有填充毒药的筐;实施火攻的箭镞翼上留有拴系燃烧物的穿孔;射马箭的镞体上往往铸有扎马钉。更有带风孔的鸣镝,袖珍锋利的袖箭镞,无锋尖的演射镞,错金属的礼仪镞等等,形式多样,不胜枚举。
! j: e2 q# O5 p% _9 p% W' M
$ Z! b# _+ V, Q4 r& o; L5 m    辽代在大量使用铁镞的同时,也制造出工艺精湛的青铜鸣镝和礼仪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翼镂空,既节省铜料,又增强了两翼的强度,且富有装饰性。不过,制作镞范和浇铸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M' @2 Q3 T! l3 U, W
2 Y' X  i# C3 B/ p/ D
两侧的曲形刃缘构成优美的双弧线,类似于同时代青铜剑剑体造型。
春秋晚期       双翼倒须式圆铤青铜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左到右:
, P) x$ l1 W9 p2 ]4 P9 D3 }0 ?( N; V2 E. k" D& w* }1 K' e
1:双翼倒须式镞4 }! N0 i* M7 }9 T

+ U; m  G+ j5 Q2:双翼四倒刺镞,镞体两面均有棱状脊,在每条脊的中段铸有两个前后呼应的倒刺,倒刺呈弯钩状,异常尖锐% n) D% ?5 E$ c# a) L
7 d7 O. w6 _2 d2 U% J# u
3;四翼式镞,正面两翼最宽处1.8厘米,侧面两翼最宽处1.4厘米
春秋早中期       双翼扁铤式青铜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将凹铤镞安装在箭杆上,必须将箭杆削成扁铤状;而要将扁铤镞安装在箭杆上,必须将箭杆前端劈开一条夹缝,变为凹铤状,因此,通常将凹铤镞与扁铤镞归为同一类型。
" A+ K! D( E; ?0 T# a( w" z9 r
1 A# ?" K# u" V) Z5 K     凹铤镞的铸造时间延续了很久,其造型变化和时代特征与扁铤镞基本相同。
西周      双翼凹铤式青铜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晚期 三翼倒须式有銎青铜镞
春秋晚期 三翼倒须式有銎青铜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镞6 \6 W- ^, c2 @
+ n( T* g# j5 C. Y1 {8 [6 c+ ^
铁镞的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相始终,自战国至清代延续使用了两千年之久。铁镞出现于战国至汉初,与青铜镞并用了数百年后,至汉代最终确立了统治地位。
# r5 C# {/ y5 [6 R2 N  P+ L0 ?  O" U% {+ G: T0 I& }8 V/ E* g0 E
初期,铁镞沿袭了青铜镞的形制。随着铁兵器时代的到来,铁制箭镞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形制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进。汉代连发弩、唐代车弩、宋代床弩以及火箭(指用火药发射的箭)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增强了铁箭镞的威力。% w6 l0 q& E4 O- S! F

" Q1 \. |2 p0 T. f3 f: D本书收录的铁镞以辽代为主。辽代是中国古代箭镞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箭镞制造达到了非凡的高度。辽代铁镞基本继承了北方箭镞的传统式样特征,造型大体分为矛式镞、叶式镞、菱形镞、宽刃镞、分叉镞、三翼式镞、多锋尖镞等。镞体大型化和功能复合型构成了辽代铁镞的显著特征。' F. ^# ^: g2 g. A& ~# y

2 y' P, W( K) I4 F6 h3 t与同时代青铜鸣镝不同的是,辽代铁质鸣镝多与锋利的刃尖构成一体,既有很强的杀伤力,又有较强的威慑作用。这类鸣镝制造量很大,使用也相当普遍,应属下层军官或普通士兵使用,也可用于传递消息或报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铁镞是辽代铁镞中最多的一类,存世量也很大。
辽代      矛头式铁镞.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0: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牛角制成,镞高6厘米,镞体硕大。
# L; b9 {4 ~) Y0 ~/ S- `0 }
$ W1 V# b# C  l# n- j/ C在镞体最粗部位等距离钻出5个风孔,风孔前各凿出一条风槽。整支鸣镝造型优美,是北方草原民族世代传承技艺留下的杰作。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它通知同伴,聚拢人群。试想当年,它的身后必定拖着长长的箭秆,当借助强弓之力迅疾飞向天空时能发出怎样尖厉的鸣叫。
辽代 角质鸣镝.gif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2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喜欢石头的箭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ww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22 16: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2 2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真漂亮 交流几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11-6 10:53 , Processed in 0.1162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