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28|回复: 63

探讨似曜岩(雷公墨、Tektite)的本质兼论人类起源——致欧阳自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8 12:1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阳先生:
& L& S2 v; c6 u, {        您好!我在崔鹏飞老师的陨石相关微信群里看到您解释“雷公墨”的一个视频,您在视频中说:“有一颗小行星撞在东南亚地区……那个地方有很多硅质的岩石,一下子就把地面上的东西汽化熔融,扔了出去……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南岛广泛地分布,叫‘雷公墨’”。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1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我拜读了您的《天体化学》“玻璃陨石”那一章,在末尾您提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散落区的玻璃陨石至今尚未找到源区,目前已有的各种推论,都缺乏令人置信的证据……”我想,假设——仅仅是假设——倘若大家所发现和找到的“东南亚-澳大利亚散落区的玻璃陨石”不是“玻璃陨石(似曜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些标本是我从网上购买的,不是我自己实地采集的,所以如果您对这些标本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我非常能够理解,欢迎您能用真实性获得认可的 标本对我的错误理论进行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1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看到的标本1-1来自广西玉林,从地域看,它已经超出雷州半岛了,但是,雷公墨在那个地方被发现,足以说明雷公墨的散布区域不止文献记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看得出它相当规则,看到这个标本,我想您可能会产生“这是不是人工制品”的想法——我觉得您想的没错。5 L2 D3 x$ p% s% }, Z; D1 d
(图片说明:三个切面,流线纹)
IMG_20190418_115743.jpg
IMG_20190418_115803.jpg
IMG_20190418_1158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2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本1-2的人工制作特征更明显,它表面留有清晰的流线纹。
IMG_20190418_115835.jpg
IMG_20190418_115841.jpg
IMG_20190418_115855.jpg
IMG_20190418_115908.jpg
IMG_20190418_115920.jpg
IMG_20190418_115930.jpg
IMG_20190418_1159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2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本1-3需要关注的,是它的缺口,如果仔细看,您能看到人工制作的细节:这一缺口是个刃口。
IMG_20190418_120121.jpg
IMG_20190418_120153.jpg
IMG_20190418_1201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2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本1-4最特别的地方是有一条沟,这条沟可以用来拴绳子,把它佩戴在自己身上或者挂在墙上或树上。
IMG_20190418_120034.jpg
IMG_20190418_120051.jpg
IMG_20190418_120042.jpg
IMG_20190418_120103.jpg
IMG_20190418_12005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2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本1-5-1、1-5-2、1-5-3和1-5-4有个共同点:它们的顶端都被磨蚀了。
IMG_20190418_120812.jpg
IMG_20190418_120727.jpg
IMG_20190418_120618.jpg
IMG_20190418_120544.jpg
IMG_20190418_1205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2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本2-1来自玉林另外一位石商,这块似曜岩没有标本1-1那么规整,但是比那个大,能清楚的看到切面与表面的路纹,这些纹路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只有“人工刮制”是合理解释。如果不考虑熔融材料,熔融天然可可脂混合可可粉就能模拟制作出相似形状与纹路的黑巧克力。还有一些标本我想放在后面等需要的时候展示。
IMG_20190418_122656.jpg
IMG_20190418_122706.jpg
IMG_20190418_1227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您在《天体化学》“玻璃陨石”那一章前面就说过:“远古时代人类曾利用玻璃陨石制造武器和工具。”因此,我想在这里跟您探讨它们被制造的年代。对于上面这些标本,您应该会认为是“玻璃陨石”掉到地上后,古人类捡起来之后加工完成的,但我个人以为:标本本身所留下的线索已经告诉我们:它们制成的时间就是它们凝固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它们是在玻璃体凝固之后再做出来的,标本1-1的切面不会那么光滑发亮,气泡孔还这么清晰(如果是打制的,会有锥疤、半椎体和同心圆波纹),标本1-2的切面表面不会留下散乱扭曲的流线纹,这些流线纹是用工具刮“玻璃糊糊”时留下的刮痕,只有在还没完全凝固时刮下去才会显得这么清晰。标本1-4上的沟也不可能压制出来(压制的沟里会有和别处表皮一样的气囊坑,磨制会有磨蚀纹,打制的会有波浪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因为玻璃是没有固定熔点的非晶体物质,所以存在这样的可能:雷公墨掉落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被人捡起来,二次加热、融化表面,形成流线纹或压制印记。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二次加热需要达到多高的温度才能让玻璃体熔融?记得您在《天体化学》里提到:“玻璃陨石中,Fe2O3的含量极低,主要以FeO形式存在……比值极低的原因是由于玻璃陨石熔融时,Fe3+将还原为Fe2+,实验证明:根据玻璃陨石形成时,由于冲击地产生局部暂时性的真空,氧的分压很低……温度可能达到1600摄氏度。”所以我觉得这样高的温度是当时古人类的科技水平无法达到的,不过首次加热熔融的温度或许可以比我们想象的低的多。如果雷公墨不是陨石冲击熔融地表靶岩后的溅射物,而是人工熔融制品,高FeO含量及其来源就可以有一个简单合理的解释:天然方铁矿单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认为流线纹与压印是在其第一次熔融凝固时就形成的比二次熔融后添上去的更为合理,而就似曜岩形状的成因,“人造”假说也要比“陨石撞击靶岩熔融溅射”假说简单合理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宝印先生在他的文献里举出了以下八种比较规则的形状: (1)层状:外形不规则,具清楚的薄层状构造,层理一般厚0.5-3毫米。 (2)椭球状:长的球形,往往一端较小,一端较大。长轴大于短轴的二倍, 垂直长轴的断面为圆形。 (3)泪滴状:像拉长的泪滴,长轴大于短轴的三倍以上。垂直长轴的断面为圆形。  (4)哑铃状:两端稍有膨大的长棒状。 (5)长棒状:一般长3-5厘米,截面圆形,截面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 (6)透镜状:当中厚,向边缘变薄。 (7)碎胡桃壳状:厚3-5毫米的弯曲薄片。内曲面有流动条纹构造,外曲面有不规则的凹坑及沟槽。 (8)薄片状:厚3-5毫米。往往具清楚的流动条纹构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形状的形成,用“空气动力学”是很难解释的,但“人造”假说可以轻而易举地予以阐明,并还原史前文明的制作工艺: (1)层状:这是贴附在熔融器皿壁上的物质,如果有多层,说明熔融器皿曾被反复使用。 (2)椭球状:把熔融玻璃从熔融器皿里挑出,然后像制作煤球一样的滚动。 (3)泪滴状:直接把熔融玻璃滴入水里,状同“鲁珀特之泪”。 (标本1-2就是以这种雷公墨加工的) (4)哑铃状:先做出椭球状,然后在其翻滚时在中间部位施力。 (5)长棒状:用石棒挑出熔融玻璃,一边滴一边匀速平移,凝固前翻滚,就可以形成圆截面长棒。 (6)透镜状:在平板上滴上熔融物质后,用大直径圆球压中间。有必要的话,把已经压成单凹面的玻璃饼翻过来,再压一次。更简单的方法是滴在鹅卵石上,它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形成双凹面。 (7)碎胡桃壳状:这是留在熔炉底部以及底部与熔炉壁交界处的物质打碎后的样子。(内曲面的流动条纹是古人类用工具刮取熔炉里的熔融物质留下的痕迹,外曲面不规则的凹坑及沟槽真实再现了70万年前古人类所制造的容器壁的样子。) (8)薄片状:把熔融体放到石板上挂平,或者是留在熔融器皿底部的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宝印先生把雷公墨的表面构造总结为两点:刻蚀形态和磨蚀形态。从制作工艺看,前者是容器壁、预制底板和刮擦工具形成的,后者是在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 理论上,任何一块似曜岩,只要有人为加工特征,我们都可以搞明白它的制作方法,比如标本1-1,是把一个还处于软化状态的球状玻璃体用另一个凝固球体压下去,再用切片工具切出三个面制成的。          标本1-2是在水滴状的软化体表面切出两个面。         标本1-3是先用工具在一块片状软化体的一角压一下,再用刮擦工具把刃口压制或切出来(刃口边的贝壳状断口是新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3-29 22:42 , Processed in 0.0546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