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上海甄刚

探讨似曜岩(雷公墨、Tektite)的本质兼论人类起源——致欧阳自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明它们是史前人类(从演化史来说处于能人阶段)人工制品的最后一个障碍来自雷公墨的配方以及熔融温度。我们知道一块砖头的熔融温度是很高的,但制作时的烧结温度并不高。以黄沙为骨料的普通水泥块熔融温度达到1280摄氏度,而它原先是水泥粉配上黄沙和水在常温下凝固形成的。在新疆哈密有很多种泥石石器,托克逊有用海洋生物沉积泥烧结的石器,阿勒泰还有一种叫“黑珍珠”的椭球体也是用黑泥烧结的,看上去非常像大型的雷公墨。雷公墨的气囊结构已经表明它们形成时的温度并不高,有一篇研究靶岩化学成分的文献推测靶岩可能含有亚长石和铁铝残留黏土(a subarkose and a ferro-aluminum residual clay),如果这篇文献分析的有道理,那么它们完全可能是熔融配料的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6: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这些标本均有人工制作特征,但光有这些特征并不表示它们就是石器。是石器,必定有一定的作用,就形态而言,层状的可以是刮削器,泪滴状的可以是尖状器或雕刻器,薄片状的可以是薄刃斧等。比如标本1-2完好无损,具有石器功能,但还无法把它归类于“尖状器”或“雕刻器”;标本1-5系列如果曾经是史前石器,发现时也已经被古人用坏了,不过从器形看,还是可以猜测到它们原先是刮削器、尖状器或雕刻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想见:如果它们是石器,光有这些功能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完全不足以让一种文明延续下去,因此,(假设我的推理正确)在找到似曜岩的地方,必然存在以前没有被发现或者完全被忽略的其它石器。换而言之,在发现雷公墨的同一地点、地层是否存在其它非玻璃质石器是检验我的理论是否正确的可靠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幸运,不用耗费时间去寻找,这一依据已经出现在百色大梅南半山遗址里(以及附近的那赖遗址和上宋遗址),在那儿的同一地层同时发掘出了具有阿舍利文化特征的手斧和似曜岩,通过对似曜岩的测定,美方研究人员用K-Ar法判断其诞生年代距今80.3万年,中方用裂变径迹法判断与之相比晚几万年。对于这两种方法测出的差异值,一般人可能就直接忽略了,但在我看来,这个差异值是必然结果,这里面包含着重要信息——K-Ar法是以似曜岩诞生时间开始计算的,裂变径迹法是以最后一次加热时间开始计算的,这两者差异的现实意义是它们被使用的时间,或者说,是那群能人在那里生存过的时间。同样的,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及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发现的雷公墨,用两种不同方法测定,必然也会出现类似差异——用裂变径迹法测得的年代要晚于K-Ar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曜岩和阿舍利风格的手斧在百色大梅南半山遗址共存,不但证明了似曜岩也是石器的一种,而且预示着该文化的起源地是在非洲,我由此把目光投向象牙海岸——似曜岩的另一个“散落区”。在漫无边际地查找资料时,我发现了一个销售陨石与相关物品的网站,该网站不但有科特迪瓦似曜岩标本出售,还有中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似曜岩,其中四个地区出品的似曜岩年代排序大致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10万年前/科特迪瓦 110万年~80万年前/(中亚)哈萨克斯坦 80万年~70万年前/雷州半岛-海南岛; 70万年前~60万年前/东南亚、澳大利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清楚的就能发现:它们的年代是连续的,而大梅遗址处于中亚和海南岛之间,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它都是时空连续线上的一个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3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已经证明至少部分似曜岩不是天然的,不是陨石撞击地表的熔融溅射物,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个莫大的遗憾,它意味着此前所有把似曜岩和陨石相联系的研究可能都存在着方向性错误,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它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福音:在基因研究和人类化石演化研究之外,它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揭开人类起源之谜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4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原先的思路是:如果似曜岩的实质是古人类石器这一论点被事实证明,那意味着在70万年前,古人类就广泛生活于澳-亚区域,在随后70万年的时间里,生存于这一区域的人类从未灭绝过,非洲人二次走出非洲,只不过带来新的基因而非完全移民,但是随后,我意识到“走出非洲”的理论需要做时间上的修正,而原先我们假设的“澳-亚陨石冲击玻璃散落圈”不仅定义是错的,其范围大小也是错的——因为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凭空臆想出来的“圈”,原先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以及澳洲所发现的“玻璃陨石”的形成时间,实质是非洲先民走出非洲到达当地的时间,而这很有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到达中亚、东亚和东南亚。这一终结于澳大利亚的旅程的起点是在科特迪瓦,非洲古人类开始漫长迁徙的时间始于星体陨落于科特迪瓦之后不久——星体陨落后,当时生存其间的直立人遭受灭顶之灾,幸存者基因突变,成为学会使用火的能人,“科特迪瓦似曜岩”就是他们制作的石器中的一类,等条件允许的时候(或者是冰河期结束,或者是当地环境已不再适合古人类继续繁衍生息,或者他们的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足以激起他们征服新大陆的欲望与雄心),这些能人成群结队,携带着小巧玲珑的玻璃石器,挥舞着阿舍利手斧,向北方和东方行进……现在我们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晚于科特迪瓦陨石坠落时间的似曜岩的年龄忠实记录了他们到达以及离开当地的时间,把每一个出土似曜岩的地点连线加上一条时间轴,就能清晰地再现其传播文明的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4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贴一些该网站销售的似曜岩的标本图片并对它们做重点分析,着力于它们的石器特征、加工工艺、用途用法以及科技进步的体现等。我相信,这会彻底终结似曜岩的“地球起源说”和“月球起源说”之争,也会彻底终结人类学上的“单点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之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43: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网站简介说似曜岩是一种罕见的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形成的天然玻璃,它可以在地球上至少五个相隔很远的位置找到。最大和最年轻的散落区是在印度支那,从澳大利亚到中国的广阔区域,包括东太平洋群岛。  一、科特迪瓦似曜岩。介绍说:这种似曜岩来自象牙海岸的撒丁岛,是所有似曜岩里最稀有的,它被认为形成于造就加纳的Bosumtwi陨石坑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5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出,它和我国的雷公墨非常相像,只不过看上去有更多杂质,作为熔制玻璃技术的起源,它在科技上有一个很高的起点。
IMG_20190416_152310.jpg
IMG_20190416_152354.jpg
IMG_20190416_152422.jpg
IMG_20190416_152448.jpg
IMG_20190416_1525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54: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颗要比前面那颗小很多,可喜的是:里面包容的杂质看上去就大了很多。
IMG_20190416_152605.jpg
IMG_20190416_152632.jpg
IMG_20190416_152710.jpg
IMG_20190416_152730.jpg
IMG_20190416_1527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5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标本稀少,从中尚无法明了这些玻璃球的用途。从地理位置看,科特迪瓦往亚洲方向的下一个出现天然玻璃的区域是在撒哈拉沙漠,出产的是利比亚沙漠玻璃。但该网站把它归类为冲击岩和天然玻璃一类(Impactites & Natural Glass),而不是似曜岩(tektite):“冲击岩是一种与似曜岩不同的熔化材料,因为它没有飞很远而仍留在撞击部位……在冲击岩中有时会发现金属陨石的金属球。”但既然我这里的内容是人类起源,因此会把它也包含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3:0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出,这块玻璃有三个切面,这是人工打制的特征。另外一面是个月牙形刃口,这表明这是一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刮削器,很有可能是用来打制石片石器或玻璃片片石器的。
IMG_20190416_185903.jpg
IMG_20190416_1859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3 20:22 , Processed in 0.0542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