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地 于 2010-10-22 11:30 编辑
注 释:
[1] J.G.Anderson , 1923:An Early Chinese Culture,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No.5,Part 1,P.34~42.
[2] J.G.Anderson,1925: Preliminary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Kansu,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series A,No.5,P.40~51.
[3] 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194、195页,1948年。
[4] 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121、124页,1955年。
[5] 邱中郎:《我国旧石器时代地点分布》,《化石》1979年第4期16~18页。
[6] 张森水:《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人类学学报》2卷第3期218~228页,1983年。
[7] 佟柱臣:《新的发现、新的年代测定对中国石器时代考古学提出的新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214页。
[8] 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48~52页。
[9] 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8~10页。
[10] 王建等:《下川文化 ——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263~281页。
[11] 贾兰坡、邱中郎:《广西洞穴中打击石器的时代》,《古脊椎与古人类》2卷,1960年第1期,64~68页。
[12] 柳州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771页。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177页。
[14] Pei Wen Chung,1939: The Upper Cave lndustry of Choukoutien.Palaeontologia Sinica,new series D,No.9,fig,11,12,pI.IV,V.
[15] 邱中郎、李炎贤:《二十六年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古人类论文集》1978年,63页。
[16] 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县文化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文物》1981年第4期,1、2页。
[17] 甘肃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连城考古发掘队,《从马家窑类型驳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文物》1976年第3期,26、27页。
[18]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20页。
[19] 张学正、张朋川、郭德勇:《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0年,50~71页。
[20]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1979年 。
[21] 谢端琚:《试论齐家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文物》1979年第10期,60~68页。
[22] 巩启明;《试论仰韶文化》,3页(油印稿)。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队,《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79年第2期,106页。
[24]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55页。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1983年,122~126页。
[26] 西北大学历史考古教研室,《陕西华县梓里村发掘收获》,1页(油印稿)。
[27] 半坡文化当前考古学界称为半坡类型,它和庙底沟类型一样同属仰韶文化。但是两者颇有差别,(1)半坡彩陶多直线纹,庙底沟彩陶多曲线纹;(2)半坡时间早,庙底沟时间晚;(3)半坡最后延续为客省庄二期文化,庙底沟最后延续为河南龙山文化;(4)半坡文化分布在关中,庙底沟文化分布在豫西晋南。因此作者分别称为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
[28] 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1979年,136~147页。
[2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96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