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3:58:01

好帖子我顶
青飞 发表于 2010-4-14 21:01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02:12

本帖最后由 龙山湖人 于 2010-4-15 14:04 编辑

......九、三上黄儿岗
    主要目的:1、查看黄儿岗遗址的东、南边界及地形地貌;2、查看可能的“城墙及护城河”;3、继续寻找遗址证据。
    从南北望,黄儿岗是一东西走向的长条形台地。土台立于台地之上,其较为准确的面积应该为:200×50=10000㎡。
    台地往南200来米就是半绕的小河,河面最宽也就二三十米。基本可以确定:这条小河就是黄儿岗南边界。小河为人工开凿,是否“护城河”还待考证。
    在边界处,看到几块青石板,这些青石板从何而来呢?在紧靠河边的田里,零星可见一些陶瓷片,近台地100多米的时候地表开始见到砾石,地面没有发现城墙遗迹。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06:32

可能的护城河(西望、东望):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08:23

河边的青石板: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13:46

水沟底发现石斧、夹砂袋足陶鬲残足、细磨石器残存、方孔小钱…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15:23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18:14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18:59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19:41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21:14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22:46

我不懂考古学里对遗址是怎样进行文化分层的,因为我是一名业余初学者,一些叙述只能“讲故事”。就我对“黄儿岗文化”的考察,目前只能进行“故事化”分层:文化A层(大约相当于考古分层的1—3层),也就是地表层。器物十分杂乱,从古至今有石、陶、瓷、砖、瓦甚至也有塑料、玻璃等。所以,我又把它称为“干扰层”。其“干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干扰,主要是雨水冲刷造成器物位移;二是人为干扰,主要是耕作翻土造成器物杂处。因此,对待A层(“干扰层”)器物,需要仔细研判和鉴别。
在土台南侧,我探查了文化B层(大约相当于考古分层的3—4层)。我认为该层器物紊乱性降低,除自然干扰外,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在不足0.2m3的探坑见到许多陶片(疑似灰坑),其年份应该相当久远,共同特点是:夹砂、软陶、风化严重到经不住擦洗。直到见到其中的几块黑陶片(特点:夹砂、夹碳?夹蚌屑?),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黑陶!而以前被我认为的黑陶则统统成了灰陶。前些天,山东龙山文化现代黑陶艺术展在此展出,我问:你们的黑陶怎么像灰陶?负责者说:我们还无法达到古人的黑陶工艺水平…。这些陶片是否类似“河姆渡文化”中的陶片呢(留给未来请专家们解答吧)?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25:13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25:59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27:20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4-15 14:28:38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黄儿岗遗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