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87|回复: 0

马未都:慧眼识杂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6 0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玩有真与赝之分,把玩古玩者同样存在真与赝,马未都先生是收藏界里货真价实的专家,一双似睡非醒的眼睛虽洞穿千古风云,却永远让我无法把他与收藏联系到一起。但事实如此,不得不佩服,而我没有收藏的习惯与爱好,却热衷阅读马先生收藏方面的书籍。《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是相对于其前期作品而言,诸如家具篇、
" _4 Z( T; X5 r) p% V( X陶瓷篇、玉器篇等。所谓“杂项”,并非杂而无章,是历史作经线,将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玑珠串缀成篇,积篇成章罢了。' I" E9 a, l3 \6 c

7 E# K: `  Z& T' E( J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全书分11章,与前期作品一样,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等。行走在这些文字中,谈不上如饥似渴或如获至宝,但有一种说不出的欲望,驱使我读下去,且不知疲倦。这就是马未都先生的文字魅力。从文学角度而言,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貌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其叙事能力比市面上整天叫嚣的“作家”们高超许多。7 a" P* _* Z6 q7 W7 J8 p; \

+ f8 @! u) X8 c0 e  当然,作为一本收藏方面的书籍,文学性不是第一要务,向读者传授专业知识是本书主旨。说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收藏作为元素之一,出现的时代可以与汉字媲美。经过前人努力,而今收藏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系统的知识领域。可这些专业知识,往往枯燥无味,一般人不愿去读。马未都恰恰看清这一弊端,把专业知识普通化,以大众都能接受的口吻,向我们传授相关知识,加之栩栩如生的图片,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识别真伪,了解某件古董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相关事件。
: V  L0 x. B2 w' b, [0 p: j2 U+ U8 y$ A5 X; d9 h  e0 j# s3 ?7 W. ^
  读后我再次为马先生广博的知识所折服。作为收藏家,仅凭眼力远远不够。只要在收藏市场里摸爬滚打一阵子,一件物品的真与伪,大致能判断出来。可眼力仅看出皮毛而已,但行家才能看门道。这里“门道”,即是相关知识。同理,每一件古董并非凭空捏造出来,它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文化、社会体系做支撑。所以,该书又是一本小百科全书,辐射出方方面面的知识点。
+ {+ e  F* @/ t6 ?! ]- s( h; i7 P/ A7 f" o4 b, Q, x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收藏过程。一个人的一生精彩与否,并非先天条件决定,与大脑里收藏“东西”的多寡有直接关系。中国收藏用洋洋大观形容,不为过之,马未都先生不过是收藏大军中的一员,他的人生能够出彩,远远超出淘得一件珍品带来的喜悦,而是在享受因收藏获得的人生感悟。由此,《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又是一本感悟人生的书籍,触类旁通或博学多才是另一个核心。
; y( V* ]9 ~% u& o  k/ L
  {# ], w* @: f) I( _3 w" R作者:豫 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10-14 17:23 , Processed in 0.0747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