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10|回复: 11

古玉沁色鉴定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玉沁色与人工作沁、留皮之别
- _) s6 v  H5 h( b; f, A5 A5 P玉器受沁的原因, V6 ]/ b/ a! t/ ~0 ?5 G0 X" T2 q
9 i! l+ j& F- P* M1 `+ M" R) K. N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 H9 t8 U! w8 B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 Z% ~* x1 @$ x& z( @5 H" |9 u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 s1 f( d5 l, q1 G) k) e/ U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0 k9 X& D7 i9 R9 Y. T. e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o) W2 \' U) I8 z$ g+ m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 C7 w! c. O* k) {% }( Y- E* h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1 R- [: p# r, A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
4 ~( Q' j/ o! W: b! h  p(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 O7 O* C, f4 q' y六、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e5 A$ |$ v' _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 v: m6 L4 ~% |' T' k/ y1 h( t" x' l% L) Z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 ]' y0 K( w# z# z9 b7 i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 F  c' `/ D0 @- t, n; D5 X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 G( Z. b  R5 m( t1 d2 L6 b(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5 J" s6 h. G) ^2 M1 ?
(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 |0 [, ]- ?7 }& P; c) K! u# n(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 M; ]( A1 i; F, z5 J3 U. u+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 L9 {$ ]: B+ E4 l/ i(1)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7 r3 J4 P7 t7 Y- h2 I/ }+ T
(2)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 I! U5 V, |! w* R# Q( e# `# U
(3)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9 p; A$ p1 z/ \(以上沁处,抚之无痕,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6 I) s) D1 y* G+ Z& w( J/ b. l(4)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 v0 U; I$ H6 _: T0 V) `% \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唯一例外的是,水银沁有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分明者),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 W7 k' y7 a) L+ q5 m; \
四、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有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盖糖沁色等; , h% c  S6 \, y) A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 J, ~( k0 c0 ^$ t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 . o# x2 T- c" k& r) T+ T% r
七、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比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 |' N& e: _, B; _2 J' a8 g八、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为染色作旧);巧色与沁色之别:
$ L% q/ ?* b8 {: n0 E  x自宋代以来,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1 b8 j* V4 R. k! F7 x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象; 3 R8 v6 S8 L" u4 L) Y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 i! @$ Y) u+ Z6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7 21: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包容精神的玉呀,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受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包容精神的玉呀,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受得!
, w* W- Q  ^6 B, @: z$ F1 Nzgsq 发表于 2011-1-27 21:36
: K8 M+ V; v9 E! z6 ~2 H+ ?

, z; e1 X9 z/ V0 v
/ i" A) U5 J, J5 p9 k    要不怎能说玉石 ,厚重,沉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8 0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P+ R6 L8 k; U, _% I& O
沁紫 发表于 2011-1-28 00:09

7 z1 u9 d& g) [# b+ z. i6 E8 `
4 O' K1 y# ~7 T0 p# E' c6 U2 @$ ~) u- t6 Q+ g( n: I4 \# Q
    共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南方古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28 09: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4 19: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说下人为的假沁和真沁的辨别,假的也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4 1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假的做出来的现在也很好不好 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2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 g/ G% }0 i4 Y. K/ m南方古猿 发表于 2011-1-28 09:32
9 g/ z* f  g  e2 S0 t4 F
  v9 W  \; \/ ?; m' q9 ^0 U
7 ]. A' y0 H! l
    南方古猿是研究老古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2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说下人为的假沁和真沁的辨别,假的也很好7 t9 l  v( @. V" O* D, x* m$ D
tmdmp 发表于 2011-2-4 19:18

: }: C1 h3 u+ J9 B0 d6 r2 M2 N: A" T

% N) ~8 H" `) W; g9 L    做一个沁色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2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 J4 q+ T$ l8 m/ y( y
猪头龙 发表于 2011-2-6 20:32

3 D7 m2 W& E4 S. x% N9 h/ |! }9 p/ T# `  U: a6 W: ~
$ s$ w" S! G& a2 S6 W7 n(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11-6 04:49 , Processed in 0.1102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