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8 17: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玉海东青啄雁饰
% O$ ^/ A8 M6 L7 l$ Q2 A玉海东青啄雁饰,金,直径7cm,厚2.1cm。清宫旧藏。 此玉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形,上部雕海东青啄雁及荷叶图案。海东青体小而敏捷,腾空回首,雁于海东青身下,回首与其对视,欲逃不能,身傍荷叶,一荷叶束而未张,一荷叶张而卷边,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难寻生路。此玉饰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隧孔,可穿带或套入钩头,表明此物是一种用于人身的带饰。 5 x* v+ `" a0 s+ B- X8 I; _' l
5 b4 m7 c+ _, q6 k( E
% K: _, h W' ~9 h2 \% o2 w元白玉龙钮押
, j" T& N; P. p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U" A% w/ g6 Q5 P" U& Q( i( g
2 U' B# x U2 g; ?* T+ b! D. Z! k* n7 g! e' Z$ [ O! l
玉镂雕双狮 / D3 o# C# ]7 e: B' u+ b$ E4 }; ^
玉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清宫旧藏。 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 y/ @6 P0 S5 G* m( j* L; n
, s- D# X S, z$ N) n# A2 s8 U: `3 W3 f. |
玉谷纹圭
, e0 |* f; ?6 f" O3 P0 g; ^, n7 b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圭表面有旧色,厚片状,顶部有凸起的圭角。两面饰纹相同,为5列凸起的谷纹。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饰填金纹饰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顶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阴线夔龙纹,座四面共饰12组图案,为古代的“十二章”。插圭处的凹槽内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种谷圭在明代墓葬中发现多件,为贵族妇女身上的装饰。玉圭的木座为清代宫廷所制。
P' P8 F# I7 d
9 Y7 k) c& k/ V) _4 e, D k. g! F% Q: Q- ?: ?" W5 o
玉九螭璧
6 |8 y4 a5 v- F0 ], R玉九螭璧,明,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清宫旧藏。 玉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谷纹,一面浮雕9条螭纹。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宋、元以后,多以螭龙纹装饰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z% T, V2 g: P6 [" [
& v* m; Z; D4 }6 b3 Y& z
( w* F* C- q* K2 ?8 ~玉螭纹笔
( G* Q7 U7 C! x; ~- H. {' q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 o- D5 N) w" ^5 z: @'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