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磊磊 于 2011-1-21 12:23 编辑 8 T- t. V7 e! e/ m/ L; V( H; i
3 W! R2 S2 ?% n. a: A1 w
来自 中国化石网www.chinahuashi.com
2 J6 a- [- C7 ?8 h) V$ {: q3 R. D( W4 T- N( ^+ ~4 Y& G7 B
7 @, w. s# w: o5 h4 y董枝明(1937年1月-),中国山东威海人,著名古生物学家,恐龙研究者。
4 g8 t8 Z5 y1 f0 L4 H1 |$ B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他曾参与对中国自贡和禄丰等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1986年,董参与中国-加拿大恐龙科考队,从内蒙古一路前往北极考察。董一共曾为35种恐龙命名,号称世界上命名恐龙最多的人。
4 A4 s- P$ g! n8 b8 U" N 作为国际著名的恐龙学家,董枝明被邀请加入此次在中国黑龙江流域寻找一条能够划分距今最近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时间界线的研究课题。连日来,他与来自美、英、俄、日、韩、德等国以及国内的优秀科学家一起,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各个学科角度,为寻找这条界线做着努力。
) V4 {( r+ Z) c0 C' ~4 r “我热爱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能为它奉献一生是我的心愿。”从24岁进行恐龙研究以来,整整40个年头过去了,董枝明也由一头乌发的小伙,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6 |8 Y5 r3 v" I3 j 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间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它们在地球上的突然消失也成了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董枝明说。
@+ ?7 Q1 P1 _* |0 ]2 B: f5 p9 { 董枝明与恐龙的渊源是在他13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我正念初一,中国恐龙研究的创始人杨钟健先生在青岛搞了一次恐龙展,我看后感到很惊奇,从此知道了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种曾经占统治地位的庞大生物。”
- i8 d5 m/ E7 C; u y% R; Z 董枝明大学毕业那年得知杨先生正需要助手,于是就报了名。“跟杨先生合作的日子非常愉快,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执着的研究精神,至今我们仍是很好的朋友。”董枝明说。 9 d0 T! K4 T0 a" r2 ^8 i k
董枝明认为自己一生里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帮助发掘整理了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为中国第一个恐龙博物馆做了些工作,另一件就是参加了1986年中国--加拿大恐龙科学考察队。
: G. m( X* S& O) P “1977年,自贡市采到了一条恐龙化石。在实地探查时,我感觉到当地应埋藏着更多的恐龙化石,就请求继续发掘。”董枝明说。 果然,1979年到1987年,自贡市前后共发掘出了100多条恐龙骨架化石,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随后成立的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也因此与美国、加拿大的恐龙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 1986年,董枝明加入了中加恐龙科考队。科考队从中国内蒙古出发,经丝绸之路,最后到达北极,对沿途的恐龙化石进行系统研究。 ) V9 I, R# f( O, x7 N, u3 j! t0 _
董枝明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北极升国旗时的情景。“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北极上空升起五星红旗。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他说。 几十年的发掘研究工作是艰苦的,期间他经历过翻车、冰冻,也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停留数月。“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研究恐龙,再苦我也快乐。”董枝明说。 随着研究经验和恐龙种类的增多,董枝明的经验也不断增加,甚至达到一看到恐龙化石,就能猜出它产自何地,是什么属类。 ( `4 G5 \* ~: s, K/ r8 }
董枝明也是世界上给恐龙命名最多的人。迄今他已为35种恐龙起了名字,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甚至专门请他为当地恐龙命名,并因此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2 v8 W' p" o& p; T* o2 ~
董枝明说:“对我来说,给恐龙起名就像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一样,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有一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派人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拍了一部描写恐龙的电影叫做《侏罗纪公园》,希望我能给其中的6条恐龙“演员”起名字。” 他说:“我把其中一条恐龙命名为‘明星龙’,它是恐龙中的明星,也是电影中的真正明星。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恐龙家族。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恐龙。”
7 Z5 T6 s% H% D& }% Y S$ O 迄今,董枝明已经写了8部关于恐龙的著作,其中在日本出版的一本《恐龙大地》,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恐龙旋风”。在日本青少年中曾进行过一次“你最喜爱的十个人”的问卷调查,董枝明被排在第二位。 董枝明说:“我现在更多的是想写些科普书籍。一方面,写科普作品的过程能使我的感情得到流露;另一方面,我希望这些科普书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恐龙,热爱恐龙,以后会以浓厚的兴趣加入到恐龙研究领域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