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linyi

中国上古史与考古发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出现于前5500~前4900年之间,距今8000~7000年,因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作物是粟,饲养业也已出现,有家猪、家狗、家鸡甚至家牛,陶器有红褐色砂质和泥质两种,多碗、钵、鼎、罐、盆、碗、盘等日用器具,石器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斧、铲、镰、刀、凿、锤、磨盘和磨棒等,已开始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并有公共墓地。著名的遗址有舞阳贾湖遗址、新郑唐户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遗址等。
磁山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1933年首先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大约出现在前5400~前5100年,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圆底钵、三足钵、钵形鼎等,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遗弃的多种动物骨骸,其中家鸡、家猪、家犬的骨骸最引人注目。
后李文化:距今8000年前,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出土的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又以陶釜为多,还有盆、罐、碗、盂等,均为夹砂陶,陶系单一,而且多为分段手制然后贴塑而成,制作工艺较为原始,火候较低;石器有锤、斧、铲等,皆以黄褐色细砂岩打制并琢磨而成,风格古朴,还有少量的骨、角、蚌器,石器、骨器等中多为农具,陶器多与粮食加工有关,这也说明农耕生活已占主导地位。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方形,中心有条石支撑的灶坑;墓葬多为单人小墓,不见葬具,随葬品贫乏。长清张官庄、邹平苑城西南庄等遗址,也属于后李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辛文化:位于枣庄市北部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年代距今7300年,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
李家村文化:位于陕西汉中市西乡县,先后发掘出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刮削器、陶罐、陶鼎、陶碗、陶盂、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距今7000年以上。
老官台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大地湾文化:在天水市秦安县,距今7800年—4800年,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选择在河边台地构建自己的村落,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农业生产工具,有制作精美的石刃骨刀,器身为骨,刃部镶嵌有锋利的石片。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萧山城区西南湘湖村,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还发现了稻壳与谷粒。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沙拉乡查海村,遗迹房址、陶器、石器、玉器等,年代为距今超过8000年,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最早的龙纹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红山文化的根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兴隆洼文化: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分布在内蒙古西喇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并存着渔、猎业和采集野生果实等生产方式,发现聚落遗迹,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屋内有圆形灶坑。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出土加砂陶器,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
昂昂溪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镇附近,位于嫩江左岸,出土主要是石器、骨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等,种类繁多,器形复杂,是北方细石器文化、渔猎文化的代表。以渔猎业为主,并兼有养畜业、农业和手工业等多种原始经济形态的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时的人以农业为主要方式,兼有畜牧业,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离开山洞而搬到适合农业的河边平地旁边,建造原始的房屋居住,而最早实现这种转变的部族得到迅速的繁衍和发展,同时促使临近的其他族群改变、迁徙或消亡,最早学会农耕的神农氏的部族可能因此迅速壮大而成为主导。从考古看,中国的地域内出现几种范围都不大的相互独立发展的部族文化,并非单一起源,有些(如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之间有较密切联系,但多数相互联系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前3500年,黄河流域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长江流域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比较著名的考古遗址主要有华北的仰韶文化、华东的大汶口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东北的新乐文化和红山文化等等。
仰韶文化: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主要遗址有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和西安半坡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汶口文化: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加砂陶,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精细。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发现许多刻划符号。早期有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有属于父权制确立后葬俗的夫妻合葬墓。主要分布区是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县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邳县刘林、大墩子、诸城县呈子、日照县东海峪和胶县三里河等遗址。
马家窑文化: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
马家浜文化:位于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边可达长江北岸一带,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多红色陶器。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发现有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发现的文化遗址4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800余件,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发现两口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
大溪文化:位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主要遗址还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衣,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石器中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颇具特色,偶见长达三、四十厘米的巨型石斧,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大溪文化流行红烧土房屋并较多使用竹材建房。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车溪乡南岳村,距今约6000年,城内有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祠区。城平面呈圆形,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垣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垣外环以30-40米宽的护城河。挖河所出10万方泥土夯筑起了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的城墙,城垣及护城河共占地15万平方米。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群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密集而重叠的公共墓葬,出土文物16000余件。古城东门北侧还发掘出了古稻田(6500年),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城址,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乐文化:位于辽宁沈阳北郊区新乐遗址的下层,又称新乐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300~前4800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是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石制工具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器形有斧、铲、凿、镞、磨盘、磨棒等,还有细石器。发现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房址。出土的煤精制的圆泡形饰、坠饰和珠等,是中国最早的煤精工艺制品。陶器多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并常饰有压印的“之”字形纹和弦纹等,种类有直口筒形深腹罐、鼓腹罐和斜口簸箕形器等。
红山文化: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燕山以北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的农业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这个时期,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黄河中游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并向上下游扩展,中心应在其支流渭水和洛水附近,也有人认为在运城的盐池。如果说炎黄部落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大概应是这个时期。但在南方和北方的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都有不同类型的部族在独立发展,就是在淮河中下游和东海附近也有差别较大的不同部族,被认为是东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石器时代末期:约前3500~前2000年,是铜石并用时代,是夏建立以前的时期。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也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比较著名的考古遗址主要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以黑陶为主要特征,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350─3950年。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在山东地区有城子崖龙山城址,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
1)山东龙山文化: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2)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约前2900~前2800年,是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主要遗址有河南偃师高崖、郑州林山砦,山西平陆盘南村,陕西华阴横阵、华县泉护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3)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为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4)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约前2300~前2000年。
5)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约前2500~前1900年。
石家河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屈家岭文化: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地区),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东未超出湖北境内。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和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有的甚至涂漆,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其中玉琮高达18~23厘米。有些地方发现有绢片、丝带和丝线,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食物以水稻为主。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文化主体很快衰落,但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明显,特别是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的交流。东夷文化主脉沿着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的路线独立发展,后来在西周形成齐国文化,最终融合于华夏文化;西戎文化主脉沿着沙苑文化、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发展为周文化;同时,部分西部的东夷文化和东部的西戎文化已开始逐渐与裴李岗-磁山文化融合,形成龙山文化,包括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部分地区,形成华夏民族的主脉,这应对应尧、舜、禹的五帝时期。但太昊、少昊、帝喾一般都认为是东夷人,也就是说,可能一部分东夷人曾强势进入黄河中游地区,在文化融合中处于主导地位。颛顼被认为来自陕西、尧被认为在山西南部临汾地区,舜则被认为来自东夷,禹也有来自东夷的说法(据说禹疏导的是淮水),可以说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西戎与东夷是反复争夺,最后归于融合,但一直到很久以后,仍各自保持部分原来的文化特色。
在长江下游地区,从小黄山、跨湖桥、马家浜、崧泽、河姆渡到良渚,以后突然终止,成为文化空白区,直到西周以后,再次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产生有特色的吴越文化,并影响到福建和粤东。还可看到良渚的玉文化及其他特色对东夷文化的影响,可能部分族群进入淮河下游地区,与东夷人族群有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长江中游地区,从彭头山、大溪到石家河和屈家岭文化,曾出现规模很大的城头山古城,一般认为是楚文化的起源,传说中的祝融部落,但后来发展有停滞,进入青铜时代较晚,直到东周时期才再次崛起,多次攻入中原,最终在战国时期融入华夏。
东北地区,从兴隆洼、查海、新乐、红山到夏家店文化,是玉文化和龙文化的起源地,向南直到燕山及北京地区,对附近的其他文化产生很大影响。玉文化应是沿临海地区南下,影响良渚文化和东夷人的文化,龙文化应是沿西部南下,影响西戎文化(东夷人图腾为鸟,是凤凰崇拜的来源)。据说商部族是来源于燕山,应是其中一个分支,迁徙过程中又不断与东夷部族融合,后来战胜中原的夏部族,建立商朝。商朝的文字和青铜都较夏先进。
西北地区,从大地湾、马家窑到齐家文化,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齐家文化玉器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这时中原已进入夏朝。因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的发展,文化在当地发展也很缓慢。
西南地区,在西藏发现4000年前的曲贡新石器遗址,还有澜沧江上游昌都地区的卡若遗址。四川盆地附近,从茂县凤仪镇的营盘山、成都平原的新津县宝墩遗址(在距今4500年左右)、成都温江万春镇的鱼凫城遗址、广汉南兴镇的三星堆遗址到成都青羊区的金沙遗址,最终在东周末年受到秦人的占领而文化消失。
岭南地区,虽有封开黄岩洞、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道县玉蟾岩、南宁顶蛳山等大量新石器早期遗址,但似乎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就没有发展,甚至在桂林甑皮岩岩洞中有直到宋代的遗存,那么长时间生活方式都变化不大,可能是因为当地自然条件太好了,又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一直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到秦朝,岭南才开始再次受到外来冲击,但生产力和文化一直发展缓慢,直到明清以后,因为中原闭关锁国,只开放边远的广州,才再次给予岭南以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还有另一种分期方法:
新石器时代中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等;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等;后期有黄河流域的后岗二期文化、王弯三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寺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

最后需要说一下对中华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周。周族发源于陕甘一带,应属于西戎的一支,后来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通过征伐附近小国,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并把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占领渭河平原。周武王即位后,联合一些小国讨伐商纣王(帝辛),牧野大战得胜,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灭商。周不仅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还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为加强统治,采用分封制,把周的王室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周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称为金文,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后来发生厉王止谤,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走,国人推共伯和摄行王事(一说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后因幽王宠褒姒,造成内乱,犬戎借机侵入,杀幽王。平王即位,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
西东周历时800年,其推崇和建立的一些文化和观念作为主流得到广泛传播,逐渐被接受而成为社会意识,而炎黄起源说,华夏文化说,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志原文:/user/!ZHdlbnpoYW9Ac29odS5jb20=/869742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4-4 06:32 , Processed in 0.0546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