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40|回复: 15

关于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09: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引言
+ j0 C* h' R$ n+ l4 ~/ T" n* @; V' m# C$ v6 d& k' e7 C
要讨论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就不能不关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2 u$ C$ B3 S, U/ o  j
文化的特征。在距今5万年至4万年期间,人类文化由旧石器时代中期跨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人类体质由早期智人发展到晚期智人。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器制作中的修理台面的技术,第二步加工的“指垫法”等,均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则广为流行。在打片技术方面,作为一种间接打击法的“击棒法”开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华北地区广泛使用间接打击法产生细石叶,使用压制法来修理工具和武器。这一时期工具制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复合工具的广泛使用。利用石球制作的“飞石索”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在一些文化中被广泛使用,而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则发明了更为进步的投矛器、弓箭和鱼鳔等复合工具。磨制和钻孔技术也出现于这一时期,但这些进步的石器制作技术仅在装饰品的制造上被使用,还没有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中加以使用。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的制作技术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一系列专门工艺,制作出骨针、骨锥、骨刀和角铲等新型工具。穿孔兽牙、穿孔贝壳,带有刻划的鸟骨管等装饰品的出现,则反映了先进的骨器工艺水平和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由于各个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区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文化系统的区别和区域性特征则越来越明显。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不仅在陆地上采集和狩猎,还经常捕捉鱼类等水生动物,向水域索取生活资料。这一时期,人类一方面过着穴居生活,另一方面又居住在平地上所建的房屋中⑤。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不多,尤其是年代在1万年以前的遗址发现更少,如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西桂林庙岩和柳州大龙潭贝丘遗址等均是距今12000—9000年前后,这些遗址或发现了局部磨制石器、最早的陶片,或发现了最早的稻的遗存,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诸如此类性质的遗址,有的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如以前发现的“沙苑文化”、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山西怀仁县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广东西樵山石器时代制造场遗址、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和翁源县青塘吊珠岩遗址、广西柳州百莲洞第二期文化、山东林沂凤凰岭文化、贵州平坝县飞虎山洞二第二文化层、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南勿呼井、柯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等,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发现陶片共存,有人主张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人认为其是中石器时代遗址或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还有人把它们看作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法很多。笔者最近浏览了网页,得知“山东枣庄东江惊现1.5万年细石器”、“河西走廊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昆仑山古人类遗址出土大量细石器”、“青藏铁路沿线发掘出一处早期人类细石器加工场”、“内蒙古海拉尔河流域细石器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云南西双版纳惊现中石器时代遗址”等新发现,但是可明显看出对“细石器”、“中石器时代”的概念不清楚。同时,还在用“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时代”等术语,针对此情况,将在下文论述。
& L/ \! K- L5 X7 e4 O1 V严文明先生曾经针对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出了三条途径,这三条途径在新石器时代分别产生了三个经济文化区,即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和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⑥。这三个经济文化区所经历过渡形式不同,源于其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不同。综观其他学者的意见,虽然对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有不同意见,但是其过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不同区域过渡方式不同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笔者试根据以上情况对不同区域的过渡进行了归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的过渡: S% e( ]; K6 A; t6 a2 x" m
  V1 t4 G8 {! u4 A7 H7 m
东北北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在中石器时代是细石器文化的分布区。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气候干燥寒冷而难于发展农业,经济上不得不仍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有些地方也可能发展了养畜业。故石器仍然继承中石器时代的传统,以细石器为主,只是技术更加成熟进步。陶器和磨制石器虽已发生,但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一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特色的文化区⑦。
' B3 E' r, L: e中国东北地区的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发现教少,主要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细石器发现较多,受华北地区文化影响小。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细石器发现很多,旧石器时代晚期许多遗址都以细石器遗存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的过渡
5 Z5 W" p) z8 x* ]/ \: K6 _" t1 u% R. i) Z0 ~* @$ Y
北方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和铁岭以南的东北平原,在中石器时代已是细石器文化区。之后有一个短时期不甚清楚,但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这里已存在着教发达的旱地农业、家畜饲养和制陶业。石器有不少是磨制的,但也有大型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有些遗址细石器还相当多,暗示其脱胎于当地中石器文化的形迹,形成一个以粟作农业为特色的文化区⑧。
1 u9 F! p9 N0 {  h" ^! l华北地区两大文化传统继续按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大石片砍斫器—大三棱尖状器”(匼河—丁村系)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初期,大型石器则被磨制石器所取代。“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小石器文化传统)发展为两个支系:一支发展为水洞沟文化,其石器以中型为主,典性器型有修理台面的长身石核、盘状石核、长石片、三角形石片以及用三角形石片制成的半月形刮削器和用长石片加工的端刮器;另一支发展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即用各种间接打击法生产石叶和用压制法法修理石器的发达的细石器文化,其典型文化是下川文化和薛关文化⑨。
# M+ q) \4 I/ h! ~. b: ^" |4 e. ]中国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受华北地区文化的影响较大,其文化面貌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接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的过渡
& h# W6 d9 I$ a* L" Q4 R! F* t& Y
南部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在中石器时代应多洞穴遗址,也可能有些贝丘和山岗遗址。石器同旧石器时代晚期一样仍多大型打制的,个别的局部磨光。这里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时在经济上产生了分化。相当一部分人仍住在山洞或河滨、海岸,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学会了制陶和养猪,但无农业;另一部分人走入河滨或平原沼地,学会种植水稻,逐步形成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文化区⑩。
& L: t# g6 c. g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可分为两个大的文化传统,即以小型石器为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以大型石器为特色的文化传统前者以富林文化为代表,后者以百色盆地的石器文化为代表。这两大文化传统虽和华北地区的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有一定联系,但其区别是很明显的。华南地区的大石器文化传统属砾石石器文化传统,与华北地区的石片石器文化传统有显著的差别。华南地区的小石器文化传统与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的一个根本性区别是,它始终未发展为用间接打击法剥制石叶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典型的细石器文化。/ h) h. }" ?6 H
综上所述,可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现较多,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现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的各种意见,也围绕着这两大阶段展开,由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存在许多疑问,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成了争论焦点。以下,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一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关于中石器时代的讨论
: ?4 m+ u8 ?, Z: Z' P+ P* ^. H. G
) G' w- T  l& c$ o6 g4 P  N  O首先,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不同含义。所谓旧石器时代,在这一时代人类开始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遗存与若干动物共存,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旧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严格的讲,这时已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由于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因而当出现陶器以前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前陶文化或原石器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理和时代的因素非常强烈,像旧大陆和新大陆,无论在文化面貌、经济基础和生产手段等方面,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群体。中石器时代,也有人称其为续石器时代。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后期。此时,欧亚大陆的气候转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著不同。人类依然过着渔猎采集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不过地域性色彩更加浓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对旧、中新石器时代所下的定义。对于中石器时代的含义,许多学者还有不同看法。陈星灿先生认为中石器时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年代上是连接新、旧石器时代的桥梁。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在更新世,与已经灭绝的动物群生活在一起;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于全新世,与现生动物群共存。中石器时代是最后一次冰期过后开始的,年代属全新世。至于中石器时代结束的年代,不同的地区并不相同。如西亚某些地区距今九千年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而在北欧却迟到距今4650年。2.经济上仍属于渔猎和采集的食物采集(广义)阶段。冰期过后,由于严寒的逐渐消失,冻土苔原的大幅度北移,大型动物的消失,人们的经济生活以猎取小型的野兽、捕鱼及采集植物为主。这一阶段,由于采集经验的积累和渔猎的盛行,人们对动植物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石器时代后期,在某些气候适宜地区,经济上已出现了向农业的过渡。3.技术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兴起的细石器工艺在中石器时代继续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细石器主要是作为复合工具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的盛行不仅反映了全新世初期生态环境的变化并由此引起的狩猎技术变化,而且还表现出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4.生活用品方面尚无陶器出现,纺织术也没有产生,人们主要以兽皮为衣服。赵朝洪先生结合中石器时代的认识历史和世界各地的情况,提出认识“中石器时代”的几点原则:1.从物质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2.尽管存在着交流、同化或迁徙的观点,但是,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中石器时代去脉是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只不过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从中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途径各异。3.由于生态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化面貌上的反映是十分突出的。4.就世界范围来看,中石器时代的最早时间应在距今14000年以前,即在地质上的更新世之末 ,而不是全新世之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几个观点是对中石器时代的一般认识,为了更好的理解中石器时代的含义,就得追溯其历史。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笔者比较了学者们对其历史的论述,其中,陈星灿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从中可知,最初提出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的是韦斯特罗普。他在1866年的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上提出人类使用石器的历史当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72年,他在其著作《史前时期》一书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两年后奥托•吐尔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考古学和史前学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一术语.但是韦氏的所谓“中石器时代”是连接早期旧石器时代和晚期旧石器时代的,因而这一术语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892年,英国考古学家艾伦••布朗在考古学会上宣读的论文中,用中石器时代代表一种燧石的聚合体,他认识在年代上这种聚合体是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所以《牛津英语词典》认为布朗首创了“中石器时代”一词。其实,早在中石器时代一词出现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有一种聚合体既不能划归旧石器时代,也不能划归新石器时代。1853年冬天,由于瑞士湖水下降而发现的罗宾豪斯文化,和1860年至1863年间在皮里哥德发现的旧石器洞穴遗存的差别,已经引起史前考古学家鲁布克的注意。法国考古学家莫尔蒂耶因此强调说在欧洲史前史的知识中至少有一个缺环(指中石器时代)。G•莫尔蒂耶在1883年罗列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表现在气候、技术、人口统计和经济、医疗等方面的十五种差别。因此架起一座联系新旧石器时代的桥梁,遂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1889年,法国考古学家皮埃特通过发掘马斯达济尔洞穴晚期马格得林文化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地层,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考古学物质遗存,这种遗存很难归入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层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空白,证明了石器时代发展的连续性。该地层的遗存,遂被命名为阿齐利文化。一次站后,欧洲史前教科书中,都给这种所谓“续旧石器时代和先石器时代“的聚合体留下了一席之地。这样,符合逻辑的“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在布基、克拉克等的倡导下,便逐渐被欧洲考古学家所接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欧洲学者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把欧洲中石器时代论述为:1.中石器是指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之间的石器。欧洲中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第9千年末或第8千年初,结束于前第6——第4千年。近年考古发现表明,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下限在各地很不一致,东南欧在前第6千年初即产生农业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北欧地区则晚了两三千年。2.自然环境、文化特征和经济生活:约当9千年下半叶欧洲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欧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冰河时代的严寒气候逐渐消逝,开始类似今日的温和气候,冻土、苔原和针叶林带大幅度北移,西欧、中欧以及北欧南部普遍出现以橡树为主的阔叶林带,森林的生长日益稠密。与此同时,驯鹿、野牛、野马等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常见的动物日益稀少,除野猪外,其它大型野兽逐渐绝迹,而赤鹿、麂鹿则大量出现。由于气候变暖,两极冰盖溶化,海洋水位提高,欧洲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逐渐收缩。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中石器时代居产生巨大影响。森林狩猎和渔猎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狩猎也以鹿类为主。同狩猎经济相配合,也有比较发达的采集经济,除了采集林中野果沿海居民还采集贝类作为食物。在这一时期狗已被驯养,这是人类最早的家畜。黄其煦先生则认为欧洲“中石器时代”的概念包括下列内涵:1.从时代上讲,始于更新世最后冰期之后,即属于全新世,结束与全新世结束之前;2.欧洲中石器时代的文化源于本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3.绝大多数的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关连,甚至有相当大的影响;4.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冰期的冻土及草原,桦木及松木让位于以橡树为代表的落叶林;驯鹿、野牛、野马及其它食草类大型动物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赤鹿、牝黇鹿,最后除了野猪而几乎没有大型哺乳类动物;5.海洋水位的变化;6.“中石器时代”最典型的石器特征是石斧制作的改进技术,小型几何型细石器及复合工具的出现。欧洲的中石器时代从概念、特征和含义方面是十分明确的。而中国又是什么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论及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问题,还得从它的历史开始着手。中国是二、三十年代引进中石器时代一词的。1932年梁思永先生在两篇论文中都提到了“中石器时代”。1935年,裴文中先生对广西武鸣等地洞穴遗址进行考察之后,认为那种没有绝灭种动物化石、无陶片共存的打制石器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遗存。在《中国史前时期时期之研究》一书中,裴文中先生把札赍诺尔原人当成中石器时代人,他又把中国的所谓细石器文化分成四期,其中第一期札赍期属于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被认为是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代。这样,中石器时代的概念遂被国内学者所知晓。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我国近代考古,特别是史前的考古研究中,大多数概念是延用或者借鉴欧洲考古所用的名称。及至四十年代末,中国石器时代考古的开拓者裴文中先生在《史前考古学基础》一书中还只能提出:“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过渡期,为时甚短”。原因是很明显的:在当时,我国的考古工作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无法提出文化面貌的代表性文化,8 U& e9 [& r0 M+ F/ X( h* d, r
另一方面,对世界上(主要是欧洲)关于“中石器时代”概念的理论研究也了解不够。裴文中先生当时就指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关于我国史前考古学的书籍,除了少数者外,大部分是由日文译过来的,日文又由德文译过来,展转翻译,已大半失去了时间性。例如:自一九三三年之后,在欧洲对于史前分期上,许多学者已经大为改进,我们在中文书籍上是无法看到的;看到的大约是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零年所公认的分期法,几经有了多次的修改。我们不能说这是错误,但至少则认为是距事实太远”。当然,这指的是史前问题,但可以想见,“中石器时代”的概念问题同样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年代,考古研究受到来自苏联的影响。关于“中石器时代”,《苏联考古学》一书作了如下的解释:“冰期之后,后史逐渐向新的时代即所谓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过渡时期有时单独划分出来,称为中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史上的这一阶段在距今12000—5000年间),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大大的向北方,即过去为冰河所覆盖的地区迁徙。另外,新石器时代的起始标准影响着中石器时代下限的划定,苏联《考古学通论》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从陶器的出现开始的。……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否有畜牧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在科学上是有争论的”。把苏联考古研究中的概念以至理论推广到我国考古学中,在这种形势下,“中石器时代”的问题不可能例外。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了我们对“中石器时代”问题的研究。据笔者的看法,在这一时期,除了受苏联的影响外,我国考古学者对它的认识还有着传统的影响。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把中石器时代作为细石器文化的一个阶段,细石器成了判断中石器时代遗存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以裴文中、安志敏两位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这一问题,将在“关于‘细石器文化’”中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及至七十年代末期,我国有些考古教材中“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是这样限定的:“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存在这一个过渡时期,叫‘中石器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发明了弓箭,但还不会制造陶器”。另一部论及人类发展史的著作中,则把中石器时代作为人类发展的普遍阶段,并对此作了如下界说:“中石器时代的特征之一是人们广泛地使用了弓箭。……中石器时代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广泛的使用了镶嵌工具。……由于弓箭和其它复合工具的制造和大量使用,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于是人们的经济生活起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就是由原来的采集者和猎人的生活必需品开始向耕作者和牧人的生活过渡”。可以说,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认识还是不明确,大多都引用欧洲对中石器时代的定义,且对它解释也存在着偏差。但这时期,贾兰坡和安志敏两位学者对世界细石器的特征、传统、起源和分布作了阐述。安志敏还指出,“因此,我们建议尽可能不用‘细石器文化’一词,必要时可用细石器工艺传统(简称细石器传统)这一概念来代替,以便适当地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从“细石器文化”到“细石器传统”,学界对细石器的认识进了一大步,这也深刻的影响着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裴文中先生也指出:“考古学者在欧洲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具有一种特殊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中石器时代明显有着一定的过渡性质。但是,在中国,中石器时代文化并不发达。除中国北方的细石器文化的第一期“札赍期”和广西山洞中的打制石器曾被裴文中误认为中石器时代之外,目前仅有在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沙苑文化”,或许属于中国中石器时代,不过,它依然有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8年、1981年,随着裴李岗和磁山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址的发掘,及学界对老官台文化的热烈讨论,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成了探索的重要目标。这样,“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自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热烈。否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的学者以的学者以贾兰坡和张瑞岭先生为代表,认为旧石器时代是直接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承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的学者有陈星灿、童恩正等,但他们对其特征的描述,更加全面、客观,已大不同于七十年代,注重从环境的转变角度来认识。还有学者虽没有明确承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但他们肯定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有一个过程,以黄其煦、赵朝洪、戴尔俭等学者为代表。另外,有学者提出“前陶新石器时代”的概念,来取代中国短暂的中石器时代,以张之恒为代表。这一段时间,农业起源问题也与这个问题联系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学者们已经摆脱了欧洲的模式,开始注重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国的中石器时代内涵是什么”成为核心问题。
5 v; f8 F1 ]* U4 d: ^- ?鉴于对“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争执不下,特别是田野工作的不充分,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很少使用“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而代之以“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作为讨论的问题。而且,随着农业起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农业起源于何时”,有学者提出:“中国农业起源的年代可追溯距今一万年前,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寻找证据”。同时,全国各地发现的距今万年左右的含有大量细石器却无陶器、磨制石器的遗址,学者们也不在笼统的归入中石器时代,而是作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进行讨论。可见,学界对于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更加客观、审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底,在广东英德召开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与会学者就上述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⒈“中石器时代”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时代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化特点表现为使用细石器和复合工具,出现磨制石器和原始陶器,经济生活以采集渔猎为主但已出现农业的萌芽,居住方式从分散流动转向集中定居等;⒉我国南北方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各地中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区域特点;⒊承认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但避免使用“中石器时代”一词;⒋否定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划分,认为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是直接过渡的,不存在所谓中间环节。这些观点正是学界对于此问题的普遍认识。
$ Y/ ]# |* C, s% ~# p1 d综观中国学者们对“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认识历程,可见,八十年代至今,进展不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结果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余论”中作一专门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关于“细石器文化”1 K* U, I* {4 f. p  i8 N8 z
$ ^! ~6 N& I+ B
要谈论“中石器时代文化”,就不能不提“细石器”这一“重要特征”。远古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一般地说,在发展过程中是从大变小的;特别是从旧石器晚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出现了被称为“细石器”的细小石器。细石器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方都发现过。世界上的细石器,有它们的共同特点,石器多很小,主要是用细小的石叶加工成的,目的又多是为了镶嵌,即把镶嵌在骨、角或木柄上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细石器是随着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没有时代更早的复合工具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为镶嵌使用的细石器出现,两者有很密切的继续关系。细石器虽然也是复合工具,但和最初的复合工具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最初的复合工具只是把石器捆绑在木柄上,而把骨或角的柄刻出沟槽,把若干的刀片连接镶嵌到沟槽里,则是细石器文化的特点。几何形的细石器,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以围绕地中海地区的发现物为最早,很可能起源于地中海地带,因此可以把它称为“地中海细石器传统”。这一传统技术,向北传播到北欧,向南传播到北非;向东传播,于距今10000年前后到达印度北部,于5000—3000年到达了澳大利亚。世界上的细石器,虽然有着一定的共同性,甚至有些石器类型在所有的细石器组合中也基本存在。例如拇指盖状小刮削器、船底形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不仅在几何形细石器传统(即地中海传统)中见到,在我国和相邻地区也经常发现。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不同,我国以及相邻地区的细石器和几何形传统也保持着一定的差别。中国以及东亚、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总的来说属于统一系统。在这一传统的组合中,除了有与几何形细石器类似的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箭头等外,以长薄的石叶最为突出,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几何形器物,有相同的用途,都是镶嵌用的石片。细石器文化在我国分布的相当广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1-23 14:52 , Processed in 0.0625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