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各地层的岩石性质:岩石性质的内容较多,一般最常用的,或者说必须了解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下列几项:①颜色:一般取决于岩石中所含的矿物成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铁质和有机质的含量。根据铁的氧化程度,色调颇有不同,如低氧化铁具淡绿色、淡青色;当含氧量增高时,则呈黄色、橙黄色、红色直至紫褐色。0 ^9 X, Y+ E; z4 Z. J0 k8 H" i( }
锰的氧化物也有强烈的染色作用,可将碎屑岩染成黑色、浅蓝紫色。9 x1 b. {1 q6 m) N6 |; a( m. [# W9 R
有机质可使岩石出现暗色甚至黑色。如无有机质时,岩石几乎是白色的。
& k& Z% L( Y* I9 K. _ 若干黏土岩类、砂岩或石灰岩中含有海绿石或绿泥石时,可使岩石染成绿色、浅蓝绿色。. y6 z% M7 A2 g
钾长石颗粒组成的长石砂岩可使岩石呈现浅棕红色。
9 n: k, Y7 ^1 q' u$ f { 辉石、角闪石颗粒则使岩石呈暗灰色。
) @0 C; Y/ K' j' ]& B/ M 石英、硫酸盐、碳酸盐、盐类矿物混入时则呈白色。
" G0 Z/ u3 e& Z' ~ U, _* R4 y0 y' G 观察岩石的颜色时,还应注意新鲜的与风化面上的不同颜色。+ Q$ q' j, O5 A% D
②成分:由于沉积岩是岩石风化后经搬运而沉积的产物,有一部分则属于化学沉淀的产物,故其成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碎屑岩类,这类岩石的成分是由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其中如碎块巨大的角砾岩、砾岩的成分常以所含的岩石名称辨识之;而砂质岩石,则以其中所含的矿物名称表达之。7 i y; t5 k( Y, x% _7 ~, ^
第二,黏土岩类,其成分是母岩在风化过程中分解出残余的或新生的黏土物质,它们常是化学风化过程中呈胶体状态的、不活泼的物质,如A1{2}O{3} 、SiO{2}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形成的黏土矿物,也有一部分是由机械磨研而成的粉末,其成分的名称也以矿物的名称表达。' I& ?% `. c, X& h
第三,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主要成分是由活泼性较大的金属元素,如K 、Ca、Mg等呈离子状态形成真溶液,而A1、Fe、Si等氧化物呈胶体状态,形成胶体溶液,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化学作用而沉淀成岩。其成分名称也按矿物名称表达。常见的有如下各类:铝质岩:富含A1{2}O{3} ,与黏土岩类相似,含铝高时,即成铝土矿。; w! W6 E) _( \% Z4 D0 s
铁质岩:富含铁质,当其含铁量达30%以上时,即成为铁矿,有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黄铁矿等,但黄铁矿主要提炼其硫,不作正常的铁矿开采。. i/ ^+ ~% Q6 {) s/ p I- \5 X
锰质岩:如其含锰量达到20%以上时,即可列为锰矿开采,有菱锰矿、硬锰矿、软锰矿之分。) ?2 y: R* S) D6 F9 C V4 E
硅质岩:含SiO{2}很高的岩类。其中有生物成因的硅藻土、海绵岩、放射虫岩;也有非生物成因的碧玉岩、燧石岩。尤以燧石岩最为常见。9 J# l* H- ?- n+ p" f
磷质岩:当P{2}O{5}的含量达到12%以上时,即可成为磷矿,主要以胶磷矿、磷灰石等矿物出现。" ^% Q# R, U. }: Q& y; j
碳酸盐岩: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类最为常见。此类岩石分布较广,约占沉积岩总量的20%,比黏土岩类、碎屑岩类少些。在我国范围内,碳酸盐岩的数量颇大,可达沉积岩分布面积的55%。此类岩石除其本身有经济价值外,还跟许多金属、非金属的成矿有关。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即岩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问题,目前则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 s$ ? i/ W# p 盐岩:这是纯化学作用的产物,因水体的蒸发而沉淀形成的岩类。主要是由钾、钠、钙、镁的卤化物及硫酸盐矿物组成,矿物种类有100 多种。卤化物有食盐、钾盐;硫酸盐有芒硝、石膏等,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 |; R( C4 M2 U5 `$ i# j$ z 可燃性有机岩:主要由含碳、氢、氧、氮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如煤、油页岩、沥青质岩类等,具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
: A' K$ g4 p. i+ C 沉积岩的命名除所含的基本矿物外,还可考虑某种有显著含量的次要矿物附加到名称中去,如长石砂岩、海绿石砂岩、白云质灰岩、铁质铝土岩等等。因此,在观察各种岩石成分时,必须注意其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 S# Z- V6 z, G& \. i" C4 e
观察碎屑岩类的成分时,还应注意其胶结物的成分,如硅质、泥质、钙质等。$ `1 ^2 D3 J) }9 R! d7 I
③构造:沉积岩的构造,主要是指沉积岩形态特征,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层理,这是由于沉积岩的成分、颜色和结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通过层理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沉积介质的性质和能量的状况,而且还可以判断沉积环境,有些层理还可以确定当时的水流方向。
( J; }5 q; D& [! Q. T) u2 p( t 层理的基本形态,常见者有三种: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交层理。
& B. _" n4 F2 m6 w 水平层理是沉积物质在缓慢运动的水中,以悬浮状态沉积而成的。由许多直线状彼此平行(平行于层面)的细层所组成。这类层理多见于河漫滩、牛轭湖、湖泊、深水海湾、潟湖、沼泽等地形成的岩石中。如果在泥岩中的水平层理,仅以颜色的深浅不同而表现出层纹现象,则此层理的成因是由于季节性气候的差异所致。如:夏季时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形成深色;冬季时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于是形成浅色。4 P, w* L5 q# k( Q, O z a& d
波状层理是由于水波浪的振荡运动而造成的。往往见于浅水的湖泊、海湾中形成的岩层,也可于河漫滩上因微弱的单向水流运动而造成,不过此种波状层理多为不对称的。
' L8 ~6 g9 h* l 斜交层理,是在水体流动中沉积而成的。多见于砂岩类岩层中,主要形成于河流环境,湖滨、海滨及三角洲沉积物中也有所见,不过,后两者常表现为楔形交错层(图4.10)。
: e( E; W6 s7 E, J. j& z/ B 此外,尚有形成于潮汐带的层理,如透镜状层理,以砂质的、具交错层理的不连续透镜体夹于泥质沉积物中。脉状层理以砂质交错层系(图4.11)为主,夹在深色泥质的细薄层中。2 }& O8 k# ~1 C1 g8 Y ~
碳酸盐类岩层的构造,除与上述有共同者外,尚有生物成因的构造,如生物礁构造、虫迹构造、虫孔构造、藻类生长的层状构造(叠层石)等。还有化学成因的构造,如缝合线、结核构造等。
1 g Q8 A7 E6 e9 H) w' R- p ④结构:岩石的结构,一般是指组成岩石的碎屑颗粒大小、形态及其外表特征。
& H7 \9 U7 [2 p# o/ Q5 l! R# m s3 T0 g 颗粒大小称为粒度,粒度是以颗粒的直径来度量。粒度与沉积岩命名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碎屑岩类中,假如颗粒的直径有半数是1 毫米以上的,称为砾,属于粗碎屑岩类;半数以上的颗粒直径为1 ~0.1 毫米的称为砂,属于砂质岩类;如主要是由0.1 ~0.01毫米的颗粒组成的,称为粉砂,属粉砂岩类;50%以上(按重量计算)* C, a1 Q" s2 z
属于0.01毫米以下的颗粒组成的岩石,称为泥,属于黏土岩类。- ]; ?+ Z9 t, H, Q/ o" f8 s6 _& j1 I
如果某种质点(颗粒)不达50%时,则应分其主次,命名时以其次要的成分形容其主要成分,如砂质页岩,表示此类岩石的主要成分是黏土,次要成分是砂;其余如粉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可类推。
4 n1 ?. r$ w6 y; k; w4 D! ^( { 碳酸盐类似乎见不到颗粒,若仔细观察,仍能见到颗粒结构,分为5 种类型:①内碎屑结构,物质沉积后呈弱固结时,被浪涛、岸流、潮汐冲击破碎而再沉积的碎屑。: N2 b( u) o% S$ B }0 y
②生物碎屑结构,由生物的硬体破碎而成。' ~- S' U: e7 A" e% N0 |
③鲕粒结构,以矿物小颗粒为核心包裹凝结而成,如鲕状灰岩。
& [# v U7 m1 Z: z& D ④球粒结构,又称团粒结构,呈卵圆形,大小约在0.03~0.2 毫米之间,系由微细的骨屑、藻类、泥晶碳酸盐矿物发生凝聚作用而成。/ l5 W- f: `; q2 Y" z& P4 Q$ K
⑤团块结构,即不规则的复合团块,外形多变,常由藻类粘结而成。. I, U! _" ^) j( k6 f
在研究碎屑岩类的结构时,还应注意其圆度,即指碎屑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一般分为4 级;①棱角状。颗粒具有尖锐的棱角,原始形态尚未改变,表示颗粒未经搬运。
9 x$ E/ i" R& s( T% B# ~ ②次棱角状。颗粒的棱角稍有磨蚀,尖角不很突出,表示颗粒已经短距离的搬运,受到一定的磨蚀。
% D7 S0 O0 G6 C" N0 W( p ③次圆形。棱角有显著磨损,已看不出原始的形态,表示颗粒已经较长时间和较长距离的搬运。
, `6 _: J O, l) b; Y, ^; R ④圆形。棱角全部消失,颗粒滚圆,表示经过相当长的距离和相当长时间的搬运。' C5 ]; r9 l ?- v! P
除考虑圆度外,还要注意球度,即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当三轴相等长时,表示球度最高。球度不同于圆度,比如柱状体和片状体,棱角消失,圆度可称良好,但球度不佳;另外如球形晶体,尚带棱角,圆度不佳,而球度却是好的。对同种岩石或矿物而言,球度高者,表示搬运距离长,时间久。 G* [; ? v/ M4 P. P2 P0 U1 u/ q
结构的最后一项指标是表面特征,包括磨光度和微刻蚀痕两方面。由此可以判断搬运和沉积的介质,如风力搬运者,颗粒表面毛糙;冰川搬运者,颗粒表面有擦痕;浊流搬运者表面有微刻痕。不过,一般的表面特征,肉眼不易察看,将颗粒置于显微镜下才能清晰可见。; C. s4 R; ^% N: e4 |7 M
在研究沉积岩的结构时,还应注意岩石孔隙度,碎屑岩类砂粒之间的孔隙,最高者可达15%~30%,碳酸盐类岩石的孔隙最高者可达5 %~15%,后者还应注意后生的溶解作用,能使孔隙度增高。岩石孔隙度的大小,与矿床的成矿关系颇为密切;与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运移和储存也有重大关系;对水文工程地质的影响也很大。
# ]( E& t A: T5 P' b- }: O) S& ` 此外,在研究沉积岩时还应注意其成分、颗粒和孔隙大小的关系,一般而言,成分愈纯,分选愈好,颗粒愈多,胶结物愈少者,孔隙度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