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石的观察与记录
% N2 s2 A# B K! L8 \ C2 i# s 在沉积岩发育地区作地质旅行,对化石的搜寻固然重要,而且对化石的观察和记录也不能忽视。因为研究化石不仅可以确定遇到的地层的年代,而且可以了解沉积岩系的形成环境,乃至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及其找矿方向。所以,化石的研究也是基础地质资料,极为重要,现分述如下:植物化石:陆相地层,特别是煤系地层中植物化石最为丰富,除用于鉴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外,在研究其群落组合的基础上,也是作为指示古地理、古气候、古纬度的重要手段。因此,采集植物化石时,首先要注意植物群的面貌,尽可能多地采集属种成分。植物化石主要是叶的印痕,而某些类型,其茎部的特征,如鳞木类也十分重要。甚至其根部化石,如痕木也不能忽视。; [% R& |9 U0 r( _
如遇茎干或树根化石时,则宜注意其埋藏情况,也就是注意其茎干与层面的关系——平行还是垂直,由此判断此类化石是原地埋藏还是经过搬动。尤其在研究煤田地质时,此项观察极为重要,比如茎干化石分散零乱,横斜无序,则属搬运堆积;如茎干与层面垂直,则为原地埋藏;如枝茎略具倾斜,可能是静水盆地(湖、沼)0 [/ o- W/ ]: V' `" A
中沉积;如叶片卷曲或弯曲,舒展不开来,则可能是风浪环境中堆积而成。. _$ A9 k4 f1 ^. |) X
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简单地把大树干化石集中的地区就认定为森林区,因为有可能是经过流水搬运而聚汇起来的。
1 x5 g& F& L3 E 研究植物化石与古气候的关系,是地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原则与方法就是“将今论古”,例如苏铁类植物生长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棕榈是温暖气候或炎热气候的标志。不过,研究时,也不能单纯以某一化石的发现就断定某种气候环境,应以“组合”面貌为准,例如在苏联(即前苏联)阿纳德尔河流域的白垩系内有一种体型较小的苏铁类植物就不是热带的产物,而可能生长在温凉甚至比较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当然,这类问题不一定全能在野外解决,但有时候也能在野外采化石时作出判断,或注意问题的关键,为此,地质旅行中也不应忽视。
* x5 ]+ N# U, g! \/ Z0 ~: {* S8 O& r 至于植物化石中的孢子和花粉,是恢复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的主要材料,所以,在陆相(有时海滨相)地层中极宜注意此类化石。一般来说,凡有机质比较丰富的地层、泥岩类地层,都是孢粉化石比较集中的处所。当然,只能把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鉴定以后才能了解其地质意义。$ R$ b* t* |4 V
无脊椎动物化石:无论海相地层,或陆相河湖沼泽中形成的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是最丰富的了,平常在野外旅行时最易遇到,采集也方便。不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属种成分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如属种成分(即名称)比较单调,但数量很多的话(图4.29),则可能系闭流或半闭流盆地环境,往往是淡化或咸化盆地所特有。有时,也可在浅水海滩上见到某种贝壳类化石特多,如牡蛎滩,但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
- ?, k" O, y1 w3 J) @$ [0 q$ l 其次,要注意化石的形态特征,借此可以了解化石的埋藏地是否是动物的生活地区,比如化石壳体大小的分选现象相当清楚,则指示埋藏时的水体是流动的,波浪的摆动使之分选。若使贝壳破碎,则更证明是流动环境。然后还可以参看岩层的构造特点,论证其水动力条件。
, W9 x, w: a, \ 某些贝壳类的大小也与气候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大型厚壳体多生活于温暖水域中,小型壳体多生活于寒冷水域中。若遇某些种类的壳体比常规者偏小,则可能由于水体盐度的变化所致,不一定是气候的因素。' ^8 U+ P% g& [) s2 x; p- x7 V, A
化石壳体的厚度往往也与环境有关,如石灰质的厚壳化石表示碳酸钙浓度大,气温较高,生活于浅水地带的类型。所以生活于热带海洋礁体上的贝壳类的壳体厚度较寒冷地区者为厚。! P! H7 w! e! {/ p$ {
另外,在水动力条件较强地区的贝壳类的壳体厚度也大,这是防备冲击磨蚀壳体所必需的。况且壳体加厚,体重增加以后,水流不易搬动,动物不致受伤。8 i" _' O* w5 S) m' U- p
相反,营漂浮生活的贝壳类动物,一般壳体较薄,这是减轻体重所必需的。栖居于污泥质水底、水动力较差的贝壳类,特别是穴居者,壳体也特别轻薄,甚至为半透明状态。
8 ~/ [: H; U- g. \# h, z0 Y. J6 O5 B' z 我们还可以从动物壳体的表面饰纹研究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例如生活于海岸地带的动物,其壳体的饰纹倾向于粗糙;穴居埋没不深的动物,其贝壳后部常具饰纹。在静水中生活,或者在水底表面生活的类型,不仅壳体较薄,而且饰纹也逐渐稀少。深度较大的海生贝类,其壳体的饰纹很细。淡水中生活者,一般来说,较海水中生活者饰纹要细,惟有在砂质河底中生活者才有粗糙的纹饰。) l$ e! l8 |# v0 u4 b9 u7 n) Z+ K
此外,还可注意化石保存情况,比如从壳体的排列特点——聚集、分散、零乱无序、规则定向等等可以了解其埋藏情况(图4.30)。属于原地掩埋还是经过一段搬运以后的掩埋?浪击(图4.31)、岸流对埋藏有无影响?还可以从化石壳体的破损情况了解其埋藏环境。- I) Y* c9 C) Z5 V# [# G
脊椎动物化石:脊椎动物化石,以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最为常见。鱼类的埋藏情况,基本上是原地的,多属湖泊沉积岩层。水生的爬行类化石,也多属原地埋藏。而应注意者,陆生的爬行类及哺乳类化石,它们多以零散的骨骼、牙齿、蹄、角之类的硬体出现,在野外就要判断其埋藏情况,原地还是经过搬运?识别的办法是看其完整个体还是零散的硬体?即使“散架”的,也应看其“零部件”基本上在小范围内都能找到,大体可以“并接”;还是极散,无法复原,甚至看骨骼、牙齿等有无磨损破坏。这些特征,都有助于认识含化石地层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类型,对恢复古环境关系比较重要。
4 ^, }4 p- g" I& O2 Z) d {2 @$ @2 n 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组合面貌,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其类别构成可以推测当时是森林、森林- 草原、草原的景观。所以,在采集大型化石时,一些微小的化石也不能放过,例如啮齿类的小牙齿应注意搜检,不然,恢复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就不全面,或反映不真实了。
3 d! b, I/ E! e* }: i1 x, v 问题是脊椎动物化石一般不及无脊椎动物或植物化石那样容易找寻,所以一旦发现其一鳞半爪,就要仔细分析其岩性、古地貌以及相邻区域的地质情况,估计其埋藏的可能条件,顺藤摸瓜,以窥全貌。这里,就有个寻找化石的经验问题。根据前人的经验,不妨提示若干。. C, ?* X9 O& p! @6 k
鱼类化石,较多的是保存在稍为坚硬的页岩或泥质砂岩层内,有时也在泥岩中,少数情况见于石灰岩中。采掘时注意沿层面逐层劈采,这时,要特别注意把层面跟节理面分开,如误将节理面作层面发掘,那么,就可能把完整的鱼化石破坏得不像样子了。采掘的工具宜用劈刀,交替插入薄层,敲下大片岩层才有希望获取完美的化石。有时碰到纸状页岩,标本容易破碎,则直准备小盒盛放或胶水加固。
7 l) p; H' P1 c0 k% G2 i. \2 ~ 两栖类化石,由于其脊椎骨对鉴定类别颇有作用,研究分类也重要,不宜不顾。7 F! x. t8 n; [2 j% ]& i6 J( k; l5 o
另外,其四肢骨中空,并不坚实,采掘时要细心。9 a: L, q! N( @8 R
爬行类化石,中生代地层最多,大型化石居多,寻找时宜在断崖、冲沟、植物少的山坡地方搜索,所谓不毛之地,岩层裸露,容易发现化石。尤其在岩层倾角不大,有大面积风化露头的地方,尤可注意。地层倾角大的岩层,即使露出残体,采掘的难度大,也不易采得完美的化石。
4 p( [8 f: r G" V' a& y 恐龙类化石多与坚硬岩层固结一起,具体的采掘有“断块取骨法”,“套箱法”* ?5 @& W0 U! V0 |2 q6 r x O
等,非一般地质旅行时所能解决,此处不细述。( R( Y2 W7 r) |; S0 V! {
哺乳类化石最主要的是牙齿,中生代与新生代早期者多见于“红层”中,找寻的方法与爬行类相同,而产于新生代晚期者,多见于半固结或未固结的砂性地层或土状地层中,至于洞穴或岩石裂隙中的堆积物内,也常有发现。由于这些岩层比较松弱,易受风化侵蚀,故在陡崖断壁之处,尤其在雨后放晴之时,多有采获机会。7 H. B w q' n; ^
一旦发现其暴露残体,应在其周围细心地挖去岩石或土状堆积物的碎屑,不使化石受损,如有断裂破坏,注意缝合衔接,尽量使其复原。
3 W" A! J$ U- N& H8 h, f( Y. b, D+ L 第四纪的哺乳动物化石多埋藏于洞穴堆积内,应予以特别注意。况且不少有价值的古人类化石也多发现于洞穴堆积物中,如北京猿人便是一例。/ Q6 T; S4 F1 ]; t: Y2 }
为了使野外采集化石尽量能获得完整的、关键的部位,我们必须熟悉各类动物骨骼的基本构造,比如从脊椎骨的暴露可以看出头骨的埋藏位置,从头骨的某个部位的暴露可以推测牙齿的埋藏位置等等。这样,发掘之时,胸有成竹,便可得心应手了。
( R* q: _$ D9 {$ r/ I. ?6 E/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