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k5 j2 z& x$ H! h Q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5 g& O( z, k! e1 M6 y* o$ R2 E五代十国从建立后起前后约50年,政权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饰等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
/ V9 v2 z; E: I! s7 s4 g
1 U. T9 D9 q: O. A
0 l5 _# S2 {$ Y) ?+ a& e'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5 G( _; m& M R) t `! R% Y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终于被迫逃亡。南渡之后,南朝小朝廷一直处于孱弱状态,根本无心顾及军备生产,铠甲制造处于落后停滞状态。造成铠甲停滞的另一原因,是火药的发明。南宋时火药的杀伤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铠甲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越来越小,尽管以后还使用了数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了。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础上经过改变形成的。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是皇家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州县军,这两种军队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别。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和公服的用途与唐代相同,时服是皇帝每年按季节不同,赏赐给近侍和文武官员的时令服饰。宋代军队的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 |
) k8 h$ F5 \( \) ^" W& _
! V+ Z! l0 p7 [! L# a5 ^5 y 9 q) a' c; [9 d. ?& P9 U6 k
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 B& K9 P# w: B5 I! ^1 l
3 c) x4 ]( L1 L* s* N3 a! O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辽是由契丹贵族耶律氏建立的,与北宋长期对峙,后为金所灭。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已使用了铁甲,辽朝的戎服分为两类,一类为契丹服,一类为汉服。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 g! o; B9 C0 Z& v( L0 ?
, u% T! z0 A' t3 e
' [8 z" ~! k1 z& ^8 G y% B
金(公元1115年至1234年)
% o9 i& m- a+ A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1115年灭辽后又乘胜南下,于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迫使宋室南渡,以后便与南宋对峙了百年左右,终于被成吉思汗所灭。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
- r- x/ r# r4 F2 D0 p$ p5 I ~
+ I( e" e0 I) @- t 0 @( V3 L: p, N, ]8 W
西夏(公元1032年至1227年)
0 S9 N' Y4 D* H. v2 Y T' H L9 {: r0 Q8 J$ g! Y! i' x5 A
西夏是由党项羌贵族拓跛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北宋初因与宋发生矛盾转而臣事辽。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
! U- R. e1 e! C# n
5 f$ A7 k, k- F& @
# u. b4 `: A2 ?$ z; b: m$ |" W! c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 : P7 d5 M6 z$ j# W2 X# j, N
7 @' v$ O: a2 ?1 }& [) W+ l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间,数次率军远征,先灭西辽、花刺子摸、金等国,攻陷巴格达和达(大)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从1236年起,蒙古开始对南宋发起进攻。这期间,忽必烈于1271年即帝位,改国号为元,于1279年灭了南宋,嗣后又出兵日本、安南、缅甸、占城和爪哇,兵锋遍及东南亚。元朝之所以能东征西讨,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制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国之初无论将帅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饰——质孙服。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争取汉族上层人士、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汉法。定都北京后,朝廷制定百官的礼服、公服,大都采用汉制。公服与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样。平时一般都穿靴。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
# K; k6 i! h9 P# b
- \+ J& w: T% ~. ?; D# [7 g8 q2 J + w) ^! g% K% J4 i' ~1 C% G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 Q, ~+ A& G0 u$ E7 X& B
- j* H; P: \0 ~! ]" l' A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使元朝的统治走向了崩溃。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术十分先进,种类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备的,而军戎服饰的等级差别也最明显。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种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赐服。除常服使用较普遍外,其余三种都属于宫廷服饰,不属戎服范围。穿常服时要戴乌纱帽,常服和赐服虽也不属于戎服范围,但常服作为武官的品级制度经常要穿戴。明代军人在穿戎服时,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为红笠军帽。冠有忠静冠、小冠等。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明代的下级军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
4 ^0 I+ s7 P( `7 u% ?# t9 ]9 r' W2 |. E- ]& \
* n8 J# e; d$ ?
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7 Z# e( u) N Y
; z, M: m: z3 N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11世纪时曾建立金朝,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公开反明,开始了与明朝的战争。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入关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并消灭了南明政权和抗清力量,统一全国,建立了清皇朝。在康熙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长期与明朝进行战争,清军不但学会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从欧洲引进的枪、炮等近代兵器,特别是兵器的生产,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数量品种,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火器的日益发达使铠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以后纯粹成了摆设,只有在阅兵典礼上有时还使用,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称胄,胄分官胄、随侍胄、兵胄几种。清代中后期铠甲废弃不用后,戎服成了军队的唯一服饰。戎服都是满族衣裳。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补服、行袍等几种服饰。补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补子区分文武官的品级。行袍为武官的戎服,其形制与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饰与袍服一样,文武相同。士兵的戎服要简单的多,上身穿对襟无领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长宽口裤,上衣外面一般还要罩一件马褂。士兵的冠饰有暖帽、凉帽、头巾和毡帽等几种。清军的军官一般穿靴,士兵穿双梁鞋或如意头鞋。清代的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几种。清代中后期,由于久无战事,天下太平,统治集团上层日益骄奢淫逸起来,再加上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作崇,居然坚持“骑术乃满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弃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兵器的研制,使国防力量迅速衰弱。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清帝国的大门时,满清军队几乎无还手之力。中国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科学优势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集团中出现的“洋务派”,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这些新军的建制和训练、武器和装备、兵种和军服都参照欧洲各国。新军军服虽然仍然参杂很多旧色戎服,但无疑是中国近代军服的开始。旧式戎服从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则是在满清皇朝被推翻以后。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