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7 13: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我们90年代末新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中国的石器时代最具
代表性的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文化的晚期),以石锥同旧石器时代晚期,乃至更晚的细石器中的石锥并不是十分相似的,也非略有不同,特别是细石器文化中的石锥,本文所报道的材料与之相比,更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的一个明证。当然应当给予肯定的是在上述的论断中,其适应范围应局限在旧石器文化的早期与中期,及部分旧石器文化期晚的工具类型,而不应含盖整个旧石器晚期乃至中石器或细石器时代。石锥作为一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早期的工具类型,它的发生与发展,传承乃至变迁的时空跨度的含量是非常之大的,仅时间就长达数十万年,直至新石器时代仍兴盛、繁荣而不衰。另一方面它在空间上跨越欧、亚、非、美四州的地域。其可变性之强,不言而喻。现在看来线性进化论的观点是有其历史的局限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一个社会,特别是原始社会中非主流文化乃至一个区域生态聚落的文化中,是具有非常强烈的保守性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难度远大于基因的交流。博尔德认为:一名基纳型莫斯特文化的妇女入嫁阿休利传统莫斯特文化的群体,在他有生之年可能会不断生产基纳型刮削器,但是她的女儿可能不会再这样做。这也许是为什么阿休利传统莫斯特文化组合中偶有基纳型刮削器的原因。(Bordes and deSonneville-Bordes,1970)。
纵观旧石器时代石锥或石锥的发展史正如裴文中等,在研究周口店石锥时对其在整
个石锥史中的地位所指出的那样:“石锥这类工具其长久地发展历史,即使是中国猿人所制作的石锥,也并非最初的形态,其历史可上溯相当长的时间。”(裴文中,张森水,1985)。
石锥作为工具出现,一般认为出现于奥杜威技术模式时期。被描述为用石片随意修
整的结果。这里的随意,显然是有目的的行为。在欧洲这个阶段称为“前舍利文化。”Schick 1994年曾描绘过出自奥杜威峡谷的石锥。与上述技术模式相同,但与阿舍利遗址同时代的法国南部Arago地点的一件被称为Tayac尖状器的石器,在本文作者看来应归入短型石锥类型,依本文作者的划分原则应定义为短身石锥,其特点为:短身、长柄、有肩、短颈。
在旧石器中期技术模式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期石器时代”,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在阿尔及利亚的Aterian出现带铤尖状器,我们可以设想将这种尖状器倒置过来,就是一件短身石锥。其特征为双肩、短颈,柄部为一倒置尖状型。在那个时代一器多用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在同一个技术模式时期,在赞巴布维的Bambata工业中描述过一件短身石锥其特征为双肩、短颈,柄部为极短的半圆型器物。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模式中有一种在欧洲被称为梭鲁特文化的石器工业,有学者
认为这种文化约在奥瑞纳文化期之后与马格德林文化期之前,由外地传入欧洲的。被描绘过的一件石锥为长型石锥,其特点为非常长的柄,有肩,长颈,颈两侧均有较为细密的加工。
在中石器时代典型的技术模式中,典型的器物为细石器。本文所描述的器物同这一时期的技术模式是相应的,在这一时期中被描述的有南非Smithfield工业中的一件长身石锥其特征为:窄身、无肩,双尖两侧均有较细致的加工。此件标本与本文的AT001号与AT003号标本极为相似,应属同一类型。
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锥的报导与研究为上述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
旧石器时代中期,石锥出瑞丁村遗址,而报导中仅有一件,但是依本文作者观点,著名的丁村大尖状器未尝不能视为一件具有锥钻功能的巨型超长身石锥。其特征为:巨型厚大之柄部,相对较短的颈,双肩,至少可视为一件多功能尖状器。
此外,这个时期的石锥还建于周口店第十五地点,陕西大荔人文化。后者发现的石锥颇有特点,最大的为32mm,最小的为20mm。其中长尖石锥2件具有双肩与单肩的各一件,亦有短尖石锥
许家窑人文化中,石锥为长度21和20mm ,一件是向背面加工成的,另一件为复向修理的,但依张森水的分类方法应归为短尖石锥。其中一件为双溜户型,修理工作比较细致,刃缘匀称为形制较规整的标本(张森水,1987;贾兰坡,1976)。
贵州观音洞文化曾被视为旧石器晚期,现经轴系法测定时代为7——12万年和12——19万年前。这里的石锥可分为长尖和短尖两型,前者器体较长,其修理常将毛胚上半部重击,使器身上部明显变窄,而形成长状的尖刃;短尖尖刃短而壮。有一件原分类者定为尖状器的短尖石锥。其特征为:柄部较长,双肩,右肩部略低,颈部适中,颈两侧经过加工,编号为:6906.3x51127。
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遗址中有一件编号为:63661的石器,被定为尖状器,但依作者看来是一件典型的短尖尖状器,其特点为较长宽的柄小颈,双肩,右肩有些溜。同时峙峪人已见穿孔装饰器的报导。
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中亦有石锥报导。但数量多,毛胚短宽,经细致的加工在尖端生成一个较长而状的尖刃。它主要是向背面加工的,但破裂面亦有加工痕迹。
四川汉源富林文化中,有一件编号为6104.P4042的标本应为一件短尖石锥,其特点为长身,短颈,双肩。在大同高山镇,由裴文中先生研究过的长身石钻有二件均为长石片制成。其特点为:长身、较长的颈,颈的两侧有细致的加工双肩。
在下川文化中石锥发现的数量不多,有长尖石锥和短尖石锥两种类型。长尖石锥多用长石片所制,锥尖比较长而壮;短尖石锥器体不规整,多短宽,两侧多修理,至前部加以重击,使之呈凹刃或斜刃,在前端生成一个短尖。
在黄河边的 色文化中亦有由石英岩石片制成的石锥与常见的长尖石锥相仿,但加工精致,系单面修理而成。
在山顶洞人的文化中出现大量十分精美穿孔装饰品。这个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表现了人们对美的意识与奢侈品的追求。有学者认为这些穿孔的饰品为山顶洞人使用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弃的石锥所为。这些穿孔装饰品包括125个兽牙,3个海蚶壳,一块椭圆卵石、一件鲩鱼眶上骨、4件骨管、7件石珠。
四、 有关本文标本的背景材料:
1、 标本采集地点:嫩江流域昂昂溪腾家岗子。
2、 埋藏层位:黑龙江坦途黑土层。
3、 时代:碳14测定腾家岗子遗址年代为:7575±85,7360±85(单位:年)。
4、 石料:来自附近河流及湖沼底部的砾石层,以燧石、码瑙、砾石、石髓等。
五、 标本描述
(一)长型石钻
本文所描述的长身型石钻,器体通身狭长,纵轴长度为30mm左右,钻
头宽度一般为4——6mm。
1、 长形三棱钻:器身一面为打击的破裂面或节理面,以此面为台面,沿
两侧缘进行修整,二者相交于中点另一缘,使截面遂成三角形。于是,三棱钻乃成。
标本编号:AT001,标本纵轴长度32mm,最大宽度4mm,厚度3mm。
AT002,标本纵轴长度27mm,最大宽度4mm,厚度3mm。
AT003,标本纵轴长度25mm,最大宽度3.5mm,厚度2.5mm。
从钻头的特点观察:AT001,AT002,AT003三件标本均为:无肩,锥体两头有尖为双尖型石钻,器体及尖刃端部通体为精心压制而成。加工手段较为精细,刃缘呈小锯齿状。
2、 长型四棱钻:以原石片的破裂面为台面,沿两侧缘进行加工。两侧缘
加工并不相交于一缘,截面呈不等四边形。
标本编号:AT004,标本纵轴长度23mm,最大宽度4mm,厚度3mm。
AT005,标本纵轴长度31mm,最大宽度4mm,厚度4mm。
标本AT004与AT005为凿形钻,刃缘两侧精细加工,前端尖部较平缓,呈契形,柄部无肩,呈扁棱状,且宽于钻颈部。
3、 长型多棱钻:此类工具为利用双脊或多脊的厚石片加工而成,截面呈
多棱状。
标本编号:
AT006,标本纵轴长度29mm,颈部最大宽4mm,柄部最大宽10mm,钻头颈长度20mm,厚度3.5mm。
AT007,标本纵轴长度27mm,颈部最大宽5mm,柄部最大宽8mm,钻头颈长度19mm,厚度5mm。
AT008,标本纵轴长度29mm,颈部最大宽3mm,柄部最大宽9mm,钻头颈长度17mm,厚度3mm。
AT006、AT007、AT008标本的特点为溜尖,器身较长而状壮,柄部厚实适于平握。
(二)短型石钻
本人所描述的短身型石钻,为细腰身、溜尖、柄呈相对宽而大的扇面形状。但其器身长度的绝对值则显得低矮、身短。纵轴长为:13——18mm,柄部最大宽为69mm。钻头横截面为椭圆形或圆形。
标本编号:
AT009,标本纵轴长度13mm,柄部最大宽度7mm,钻头颈部最大宽度2.5mm,钻头颈长度8mm, 厚度2.5mm。
AT010,标本纵轴长度16mm,柄部最大宽度6mm,钻头颈部最大宽度2.5mm,钻头颈长度7mm,厚度2.5mm。
AT011,标本纵轴长度18mm,柄部最大宽度9mm,钻头颈部最大宽度2.8mm,钻头颈长度9mm,厚度2.4mm。
AT012,标本纵轴长度15mm,柄部最大宽度8mm,钻头颈部最大宽度3mm,钻头颈长度10mm,厚度2.3mm。
(三)微型石钻
本文所描述的微型石钻其主要特点为钻头部异常短小,相对而言,器身较大,呈形宽而扁状,纵轴长为11. 5——13mm。钻头横径(钻头径部最大宽)为1mm。
标本编号:AT0013。此件标本为细而小的钻头,柄部双肩且大,从背面观之,钻头向右侧倾斜。标本纵轴长11.5mm,柄部最大宽度5mm,钻头颈部最大宽度1mm,钻头颈长度3mm,厚度2mm。
AT014,此件标本同上为细小钻相对较大的柄,柄部从背面观之,左侧无肩。标本纵轴长13mm,柄部最大宽度4mm,钻头颈部最大宽度1mm ,钻头颈长度3mm,厚度2mm。
AT013,此件标本在三件标本中钻头最小,柄部最大,从背面观之,虽为双户,但其右肩,甚弱且溜户较强,而左肩则较为端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