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之旅"受关注 晚前寒武纪的寻"根"之旅(图) # p% j4 w: w" ]) k3 ~# W9 D' V . C4 L3 g [# h# ^6 Q: X* l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X/ S! K2 C6 s' C& k- Z" f' b* O, o' K
* u: Q6 e F \7 T# e/ s
2 F9 d( {3 n' \+ y+ L; v& O
1998年2月,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几乎同时报道了我国贵州晚前寒武纪(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瓮安陡山沱组“海绵动物”和“后生动物胚胎”化石的发现,引发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对瓮安生物群的普遍关注。这一发现标志着科学界“溯源之旅”取得了重大进展,瓮安生物群也被认为是继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和我国澄江动物群之后,20世纪古生物学界又一次伟大发现。蜚声国际的演化生物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其重要著作《奇妙的生命》(wonderful life)一书中,将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的发现列为20世纪国际古生物学界四大进展之首。那些被磷酸盐化后以三维立体形态保存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的动物胚胎化石,以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记录的身份,给学术界重新审视寒武纪大爆发理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同时,它为追寻寒武纪大爆发的源头,即实证研究后生动物尤其是两侧对称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材料。
一个跨界、跨学科的研究小组 3 L5 o/ S$ J" V; k" k J; v8 o) n7 p t3 X ^" J% Q% W既然寒武纪大爆发确有其“根”,人们不禁要问它的“根”究竟在哪里,即包括人类在内的复杂多细胞动物的始祖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的。这是目前科学界最引人入胜同样也是人们知之甚少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5 g/ W" A, {
陈均远等人使用同步辐射X射线相位衬度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对新发现的两颗动物胚胎化石进行了三维结构重建研究。三维重建结果显示,这两颗胚胎化石已经开始了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极性,即出现了前后轴、背腹轴和左右轴。而这恰恰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所独有的生物学特征,这些显著特征表明它们与两侧对称动物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 O6 @. C) q, U% x$ K
7 z e& J. W8 O @' e+ O值得重视的是,这两颗胚胎化石在细胞迁移和重排的过程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机制,暗示两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分类群,这不仅说明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不仅仅在5.8亿年前的晚前寒武纪就已经崛起,而且有了相当程度的分化。9 K- y7 t! i9 c8 y7 N( o
( \& [2 |* C4 }8 O* ~
“利用这些新技术,我们能够将这两个胚胎化石的内部结构看得很清楚。”陈均远说,“这为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前后生动物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佐证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关于后生动物起源和重要分支事件发生时间的预测,使古生物学界的 溯源之旅 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7 Z$ b1 I- w" _; K&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