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17|回复: 5

贾兰坡 旧石器考古概论(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6 20: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旧石器时代是中国历史最早的阶段,时间与地质上的更新世大致相当。这一时期的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见史前考古学)。中国大地上埋藏有十分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物,至今已发现的早、中、晚各个时期的地点共200多处,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阶段的人类化石,其中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它们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化石;还有在人类远古文化和人类进化研究上有重大意义的北京人遗址。丰富的腊玛猿化石的发现,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很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地区之一。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体质,表现出与蒙古人种的联系,其中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即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早期代表之一。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时又存在与外界的种种联系。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全新世开始的时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在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十分丰富。最初发现的北京人、河套人和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为中国的早期人类进化史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类化石材料大大增加,逐渐充实了各个进化的环节。现在,中国已拥有代表人类进化各主要阶段的标本,其中直立人等阶段的材料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期直立人的化石,已发现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公王岭)和湖北郧县的材料;晚期直立人的化石特别丰富,除北京人外,还有和县人、金牛山人以及在安徽巢县、山东沂源、河南淅川和南召、湖北郧西、贵州桐梓、辽宁庙后山等地发现的材料;早期智人的化石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以及辽宁喀左等地的材料;晚期智人的化石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以及辽宁的建平、海城、丹东,甘肃泾川,云南丽江和台湾省左镇等地的材料。目前,中国尚未发现可以确定的南猿化石。过去曾归入南猿类的湖北建始的4枚臼齿,现在看来也可能属于早期直立人。(元谋人牙齿化石、蓝田人头骨化石、"北京人"复原像、"北京人"头盖骨、和县人头骨化石、金牛山人头骨化石、山顶洞人复原像、柳江人头骨化石)
  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比人类化石地点更多,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按时代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最早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4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地点目前共发现4处,即山西省南部的西侯度文化遗址、云南省北部的元谋人遗址以及河北省北部的小长梁和东谷坨旧石器地点。其中,西侯度的年代较早,经古地磁断代初步测定,不晚于距今180万年。元谋人遗址略晚,古地磁测定为距今170万年。小长梁和东谷坨,据古地磁测定为距今100万年左右。从地理分布上说,元谋人遗址位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海拔约1250米;西侯度位于黄土高原区的河谷地带,海拔500~520米;小长梁和东谷坨则位于华北平原到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 900多米。它们分布在从北纬25°13′到40°13′的地区里。 4个地点都处在古老盆地的边缘,除西侯度是河流堆积外,其他3个地点都是河湖相堆积。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石器地点,也就是北京人时期或比这个时期稍早和稍晚的石器地点,比起前一时期来,在数量上显著增加,分布范围也明显扩大。蓝田人文化和□河文化应稍早于北京人文化。根据多种同位素方法和古地磁法测定的结果,北京人文化延续的时间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左右。比北京人文化稍晚的文化,以大荔人文化和许家窑文化为代表,据铀系法断代,前者的年代为距今23万至18万年,后者为距今12.5万至10万年。从地理分布上说,以在黄河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渭河、汾河流域发现的地点为最集中。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从地理分布上说,大体上保持前一阶段文化的范围。在华北,通常将"马兰黄土"的底砾层或与此相当的地层视为晚更新世早期,其所含的文化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但是,关于丁村的时代地质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提前至中更新世晚期。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华北地区,这一时期的旧石器地点几乎遍布黄土高原,在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也有越来越多的发现。在东北地区则向北延伸至黑龙江流域的漠河(北纬53°20′,东经122°30′)、呼玛十八站(北纬52°24′05″~25′11″,东经 125°19′56″~29′30″) 和嫩江流域的昂昂溪(北纬47°2′,东经123°53′)等地。旧石器文化还向西扩展到青藏高原。在西南和华南,分布范围也明显扩大,突出的例子之一,是在台湾省发现了这个时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表明人类由大陆向沿海岛屿的迁移逐步频繁。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20: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根据现有材料,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文化主要以石制品为代表。年代较早的西侯度文化使用锤击、 砸击和碰砧3种方法生产石片,体积较小的漏斗状石核和利用台面上脊棱为打击点的石片的存在,表明打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石器有刮削器和砍斫器,还有一件脱离了地层的三棱大尖状器,前两种石器的加工比较简单。这个遗址还出土了得到化验证明的烧骨,发掘者认为可能是当时人类的用火遗迹,但有的学者主张对此应持慎重态度。处在这个阶段末期的东谷坨和小长梁,采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生产石片,有些锤击石片又长又薄,表现了较熟练的打片技术。石器包括好几种类型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钻具等,尺寸都很小,加工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石器工艺的进步性质,使得一些学者怀疑这两个地点的时代是否有那么古老。总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文化,就其内容和石器工艺所达到的水平而言,很难说是最早的人类文化,中国古文化的起点还应回溯到更早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由于发现的材料很丰富,人们对这个时期文化面貌的了解比对前一时期的了解要全面、深入得多。通过北京人遗址,可知当时的某些人类群体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和相对固定的住地,如北京人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代表了40万至50万年的时间间隔。北京人不仅制作各类工具,而且已经具有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他们有能力猎取鹿、野马等大型动物,打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石器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首先表现在对原料的特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相应采取有效的打制方法。例如,脉石英是周口店附近来源比较丰富的一种原料,但它性脆,用锤击法很难产生适用的石片。北京人在长期实践中发明了砸击法,从而有效地和充分地利用了脉石英,使这种劣质原料的制品成为石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打制方法和器形都比较稳定的石器,如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好几种刮削器和尖状器。在后期,如北京人文化的后一阶段,还出现了为其他地区同期文化所罕见的进步类型,如雕刻器和石锥等。
  不同技术风格的形成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文化的显著特点。有的学者提出,在华北,目前至少可以分出两个大的文化传统:一是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河-丁村系",蓝田、□河、三门峡等遗址都属于这个传统;另一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周口店第1地点、第15地点、大荔、许家窑等遗址都属于这个传统。两个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 "□河-丁村系"的石器以大型为主,"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石器则以小型为主。碰砧法在前者的打片中占重要地位,而后者则主要采用砸击法。两面打制的石器在前者占有显著地位,而后者的石器主要是单面加工的。前者石器的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和石球等,砍斫器数量最多,但刮削器却很少。后者石器的基本类型是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其中刮削器的式样丰富,数量亦为各类石器之冠,而砍斫器很少。总之,两个传统在许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东北,发现于辽宁省本溪县的庙后山的石制品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关系密切。发现于贵州省黔西县的观音洞文化是这个时期文化在华南的一个代表。它具有下述主要特征:大部分石片用锤击法产生,少数可能用碰砧法产生;大部分石器用石片加工而成,尺寸一般较小;单面打制的石器占石器的大部分,它们多半有两个以上的刃缘;刃角偏大,多数在75°以上;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兼有端刃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还有少量石锥、带凹口刮削器和雕刻器。这些表明观音洞的石器工艺与北京人的在许多方面相同或相近,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异同反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面貌,同样也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传统。
  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中国旧石器文化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首先表现于石器工艺的进步。前一时期已经出现的某些技术,如修理台面技术,在中期的丁村有更多的应用,而在晚期的水洞沟成为生产石片的主要工艺,用这种方法产生的长身石核和长石片在水洞沟文化的石器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如加工上的"指垫法",在中期已见应用,而到了晚期则更加流行。但是,技术上最重大的变化是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典型的细石器工艺,即使用间接打击法生产细石叶和使用压制法修理工具或武器。在已知拥有这种工艺的遗址中,山西省南部的下川遗址的年代最早,放射性碳素断代为距今约23000~16000年。这种典型的细石器工艺可能是在小型石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研究者们对此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器工艺的另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是类型的多样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遗存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锥、锯等,个别的还出现了箭头。这些具有专门用途的工具或武器与发达的打猎经济相适应。在某些遗存,尤其是以细石器为主的遗存中,用细石叶做成的复合工具十分流行(见峙峪文化、下川文化)。在华北还存在石器工具小型化的趋势,像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刘家岔等处的石器都具有尺寸小的特点,其中以萨拉乌苏的最为突出,一般只有2~3厘米长,1~2克重。华南也存在尺寸小的石器,如富林文化,但不如华北普遍。(见彩图富林文化的石器15)
  在辽宁海城小孤山、周口店山顶洞、四川资阳、宁夏水洞沟、贵州兴义猫猫洞和普定穿洞等遗址出土的骨针、鱼叉(16见彩图辽宁海城小孤山洞穴遗址)、骨锥、骨刀和角铲等,是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一系列专门工艺精心制作的,它们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并采取一套不同于制作石器的工艺。这个时期的一些遗址,如周口店山顶洞和海城小孤山,还出土了用兽牙、鸟类肢骨、贝壳、小砾石等原料制作的装饰品,反映了先进的工艺水平和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
  不同技术风格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情况。遍布华北的许多地点,如蒙古高原的萨拉乌苏、黄土高原的刘家岔和禹门口、华北平原的小南海(见小南海文化)、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的峙峪,位于东北大兴安岭山脉东南边缘的鸽子洞(见鸽子洞遗址)和西八间房、长白山脉西南边缘的小孤山、东北平原北部的昂昂溪,以及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富林等地点的石器制品,都和华北小型石器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秦岭南坡的汉水流域和华南边陲百色盆地的右江两岸发现的石器制品,风格上却同以丁村文化为代表的大型石器传统比较接近。另外,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还出现了一些和上述传统不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蒙古高原上的水洞沟文化。这个文化与西欧旧石器时代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有不少相似的成分,如修理台面的长身石核、盘状石核、长石片、三角形石片,以及用三角形石片制成的莫斯特类型的半月型刮削器和用长石片加工的端刮器等。它们的大小以中型为主。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下川文化和薛关文化,它们拥有用间接打击法生产石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典型细石器工艺。上述文化的来龙去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它们的出现,可以说明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中期以后的多样化趋势。
  在华南,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文化的区域性特点比起前一时期似乎有所加强。有的研究者将这里的旧石器文化划分为富林、铜梁、猫猫洞、百色盆地、元谋-宜良(路南)等几个区域性文化,认为这种分异的形成可能与地理环境和氏族的形成有关。这些文化中,与观音洞文化保持密切关系的铜梁文化(见铜梁旧石器地点),拥有制作精美的骨、角器和"锐棱砸击法"石片;猫猫洞旧石器地点的石器,则主要由石片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它们都是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小型石器为特色的富林文化和以大型石器为特色的百色盆地的石器制品则分别同华北的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情况表明,华南这一时期的旧石器文化,既具地区特点,同时与华北的旧石器文化保持一定的联系。
  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今天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幅员辽阔的国土,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及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当前,中国旧石器考古面临着许多重要的课题:
  ① 在华北,虽已初步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器物类型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年代测定技术的基础之上。华南和东北地区,需要在发现更多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本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近年发现的材料证明,中国西部广大地区也是早期人类活动的舞台,加快填补这里的空白,应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另外,在中国寻找更古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也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 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境内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貌。对诸如华北旧石器时代两个文化传统的问题,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华北出现更加复杂的文化类型的问题,华南旧石器文化的地区特色、地方类型问题,以及华南、东北、青藏地区与华北的文化联系问题,等等,都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以弄清各种文化传统和文化类型的区分,它们各自的来龙去脉,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
  ③ 东北亚、北美和东南亚,在早期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上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然而,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中国以至东亚、南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非、西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对比诸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一些西方学者曾把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归入"砍斫器文化传统",与欧、非的"手斧文化传统"加以区分。这种归类看来过于简单,不符合像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等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文化的性质。又有人一度曾把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概括为"石片石器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相区分。但事实上欧洲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了石片石器文化(见克拉克当文化),而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也并不十分单纯。因此,有必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对上述问题研究的深入展开,将有助于解决世界不同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
  ④ 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复原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书目】
  步达生等:《中国原人史要》,1933。
  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5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
  贾兰坡: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译本)1982年7期。

                  ──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满 发表于 2013-2-6 20:31
  石器工艺的另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是类型的多样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遗存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刮削器、尖 ...

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06: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0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3 23:23 , Processed in 0.0512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