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前考古学方法论
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
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
“史前”这一学术用语,一般认为是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 Daniel Wilson )发明的,他在 1851 年出版的《苏格兰考古及史前学年鉴》中首先使用了“史前”( prehistory )一词(1)。 1865 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鲁伯克( John Lbbock )在《史前时代》一书中以“史前”为主题,论述了人类的远古史。 1871 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 E.B.Tylor )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使用了“史前”概念。 1883 年,恩格斯在《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也使用了“史前”一词。 1888 年,英国《泰晤士报》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这意味着“史前”的概念不仅在考古学界,而且也在一般知识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2)。
在中国,史前的概念是在 20 世纪之初传入的。 1901 年,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的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有史以前之时代”一节中,介绍了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 C.J.Thomsen,1788 ~ 1865 )的“史前三期”说:
“ 1847 年以来,欧洲考古学会,专门派人发掘地中遗物,于是有史以前之古物学,遂成一学派。近所订定而公认者,有所谓史前三期:其一石刀期,其二铜刀期,其三铁刀期,而石刀期又分为新旧两期,此进化之一定阶段也。虽各地长短久暂,诸地不同,然其次第则一定也”。“故以此学说为例,以考中国史前之史,决不为
过”。(3)
1902 年,留日学生汪荣宝在《译书汇编》杂志上发表了《史学概论》,第一次介绍了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的划分:“一般所谓考古学者,常分为书契以前与书契以后之两部”(4)。所谓“书契以前”即有文字记载以前,亦即“史前时期”;“书契以后,即有文字记载以后的历史时期。据考证,汪氏还是把“考古学”一词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5)。以后,随着西方新史学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和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史前”的概念被中国学术界普遍接受。
文字的有无,是划分“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标志。史前时期是指文字出现以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人类历史就叫“史前史”,而以史前时期为研究时间范围的考古学就叫“史前考古”。张光直先生认为,研究人类的历史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是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独特贡献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因为
“史前时代的考古学,提供并研究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历史的资料;换言之,史前人类历史的全部资料,都是由考古学产生的”。(6)
在中国,当司马迁在《史记》中建立了三皇五帝的上古史体系后,很长时期内一直被当作信史。到了本世纪 20 年代,疑古派(7)学者们整理国故,发现许多历史记载有问题,进而否定了几乎一切构成上古史体系的史料
后,文献史学对所谓“传说时代”的研究,陷入了既缺少史料,又缺少方法的困境。而正是考古学的传入和兴
起,才为解开中国史前史之迷找到了一把钥匙。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最后走向考古,建立史前时代信史的任务自然就落在考古学家的肩上。之后,经过几代考古学家们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研究资料,重新建构了中国史前史的基本框架。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史前史,是考古学家们用锄头从地下挖掘出来的;人类史前史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史前考古学研究的是人类史前时期的文化,而史前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在自然与社会、内部与外部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进行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于史前考古学研究中没有可供参证的文献记载,史前考古学在认识和解释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远古社会状况,必须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等的许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下,才有可能完成。如在探讨人类体质的进化、-社会组织的演变、文明的起源、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关系等方面问题时,需要人类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紧密配合,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在确定有关文化遗存绝对年代、建立起一个地区乃到更大范围内的史前文化时空框架和文化编年体系时,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年方法。因此,史前考古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史前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学科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研究方法与成果的相互借用,也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