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木公 于 2010-4-12 19:31 编辑
1 z [& D& W( H" r
0 l2 |& L" \$ N- l' c户外被蛇咬伤急救详细攻略 8 O) i) U9 ~% D: y! g# D
对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只有正确识别毒蛇,才能进行对症防治。
- E8 k1 T* t' G9 T4 Y; p8 [2 J 毒蛇的标志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 B1 J5 [! n/ D& A 通身绿色为主: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蛇。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1 f v/ J$ g' E4 X
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王蛇。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
0 [5 \- }# j. P/ g+ I& u) M 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银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 p! P. }$ X, x" h" U1 g7 Q 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金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其余类似银环蛇。
4 Q" Y: h8 N" o- @# w9 T, G7 L4 h& U0 X
' [. u6 L; T! q1 b9 D; h7 `9 h* x2 v, w( F! m% U$ ^$ z& r" M9 ~
3 D7 Y0 c3 O" k8 Y0 Y/ G7 A( M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蝮蛇。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5 f& T2 l% _" c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象叼个烟头):尖吻蝮(五步蛇)凶狠,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2 p& A7 E6 h/ c$ S. q ~3 j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蝰蛇。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症状类似五步蛇。& f( G& A# d' |; L' p! N( {2 Y
]! [$ O# a2 t! U4 |! S7 c
被各类毒蛇咬伤的中毒特征—— 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的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主要为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局部可无什么特殊表现。中毒过程特点是,通常要经过一段潜伏期,一般约在咬伤后1~4小时左右才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但一旦发作,就急剧发展,并难以控制。严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时心跳及血压尚好,若坚持人工呼吸,便有抢救希望。& }) J5 y1 B* h" U
血液循环毒类:五步蛇、竹叶青、蝰蛇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复杂,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损害。中毒特点是潜伏期短,病势发展快,局部坏死溃烂,伤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窍流血。固有椅宀街滤烙的说法,但实际上只要及时抢救,数小时之内送往就近医院,仍可以治愈。1 E! I" p. W# }* l p/ f7 L l
混合毒类: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属于此类。中毒表现既有神经毒,又有血循环毒。中毒特点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所以即使进行人工呼吸也难以抢救。其中以眼镜王蛇咬伤引起死亡的危险性比较大,死亡大多发生在咬伤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闽北有一个村,因为知道抓眼镜蛇能致富,全村男女都上山抓蛇,因此每年都有被眼镜王蛇咬死的人。被眼镜蛇咬伤若处理及时、救治得当,度过48小时危险期,一般均能治愈。 8 O, ?5 ~# \+ |' u H8 U
关于蛇的一些错误认识:
2 r' a+ L4 W) `' [; j 对于毒蛇的防治知识,大家的来源不外乎“生存手册”之类的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民间的“土说法”、“土办法”。这些中有一些含糊谬误之处' S. h' c$ B+ E5 E. e6 i1 }
错误认识一:小蛇不毒?错!
% A. t8 X9 q' K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 S! ~3 w4 K! p7 g( [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
4 s3 E( m8 E% c 错误认识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6 U4 `4 f) B4 o% z+ Z' |* W
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7 n# l4 D& e$ [- L; | Z
错误认识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9 h/ L7 x) Y& D* F
事实上,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即便是有毒蛇咬伤,也会有“侥幸”存在: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如果治疗及时,甚至可以使100%的人救活(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使这个100%只是理想数字)。
' N4 a5 m' f' s 错误认识四:三角脑袋的才是毒蛇) E: h4 n2 A$ n' R; I
不一定的,有的毒蛇就不是三角脑袋。
; P, H( B5 x: {4 _% |3 y% @ 民间说法:蛇往往咬第二个人?
) B/ ]& A- a0 K7 I. X 一队人行进的时候,第一个人起了“打草惊蛇”的作用,然后这个人走过去了,第二个人跟上来,正好被蛇“看”到,当了倒霉蛋。这种民间说法有一定道理。/ r, B5 Z; ], y: |$ D
预防:
9 D$ Y9 _; t1 r) Y 1、在蛇区行走时,扎好裤脚(更不能穿短裤),穿好鞋袜(莫穿凉鞋)。+ v- |' O. j$ M! B
2、在草丛中行走时,手持一棍棒,边走边打草,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 J: w- G3 U& }
3、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
% _3 e2 a* ~1 G& w7 ?1 z0 i# q0 j 4、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类躲藏。! q* D- M9 O9 ~7 B' ^
5、关好帐篷门。
9 ~, K* l$ {+ Z; k+ r: n 6、常备蛇药,以防万一!" X# e7 z+ N1 t K
7、遇见毒蛇,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n1 ~ C! z/ J; D$ p+ c R! f
: n$ _( b% [0 d6 o2 c$ Q被蛇咬伤后急救方法:切记,按照12345的顺序处理,不能错了顺序 1、分清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咬伤!目击者/被咬者如果有足够知识,应该能够从蛇的外形看出来是哪种蛇,进而知道有毒还是没有毒。从伤口情况也可以判断:毒蛇咬伤通常见两个或一个或三个比较大而深的牙痕。无毒蛇咬伤常见四排细小牙痕。但一些情况下伤口可能模糊不清。
/ `8 i _: s+ g3 f 问题:要不要捉住/打死咬人的毒蛇以供医生参考具体是哪种毒蛇?
. D$ V2 f, F- |; t. ^* C 答案:如果你不认识这条蛇,那么医生肯定希望你把蛇带给他看,以利于判断蛇的种类。但是比较不赞成打/捉蛇,一是不环保,二是徒加了二次咬伤的危险。但是对一些蛇,如眼镜蛇等,用衣服盖住蛇身应是有效的。
9 u: u3 d( [3 }: v4 N( n8 H5 `# o 问题:确认是无毒蛇咬伤,如何处理?/ Y& P) u8 i& \6 \$ g0 o7 w9 k
答案:无毒蛇咬了,不用任何处理。当然,如果有创可贴,贴上一片也可以。
7 L. z* C( i2 R1 P4 m 问题:若不知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咬伤,怎么办?
& B! b, s/ D( P1 M/ N 答案:按毒蛇咬伤处理。
. P5 Z5 }/ y Z' l 2、早期结扎:用绳子、布带等,在伤口上方适当位置结扎,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结扎要迅速,在咬伤后2-5分钟内完成。切记:每隔15分钟放松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受阻而坏死。注射抗毒血清后,可去掉结扎。8 h! x7 Q/ y( n* E
问题:用什么结扎?没带绳子怎么办?8 w# O! ]7 |' u) \
答案:最好是医用止血带。现场可以用鞋带、撕衣服做布条,等等。
3 Z8 R0 c1 k+ @, `2 `3 s/ T 3、排毒:(先结扎,后排毒,别搞反了)
+ h% c" W; P+ U7 S 简单用消毒剂冲洗一下伤口,(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用小刀等其他尖锐物挑出)用消毒过的小刀划破两个牙痕间的皮肤切开成十字型,同时在伤口附近的皮肤上,用小刀挑破米粒大小数处,不断挤压伤口20分钟,这样可使毒液外流。也可用吸吮器将毒血吸出,但应避免直接以口吸出毒液,若口腔内有伤口(溃疡、龋齿)可能引起中毒。
( f" S8 @( @1 d3 q' N$ ~ 被蝰蛇,五步蛇咬伤,一般不作刀刺排毒,因为它们是出血毒类型,会造成出血不止。1 ]# m& S f1 h- X
$ B( e" w! ?7 [6 O, Z问题:如受伤者单独在野外时,怎么做? 答案:绝对不要惊惶失措地奔跑,而应该照上面的方法自救。如果对自己下不去刀……还有,应使伤口部位尽可能放低,并保持局部的相对固定,以减慢蛇毒的吸收。
0 [% ]% d% x0 J% K4 L 问题:没带着消毒剂冲洗伤口,怎么办?
% E# ~+ H8 G2 \1 k 答案:用清水,甚至可以不冲洗。
2 a: s3 k y8 y2 ~2 r 问题:小刀怎么消毒?
$ G2 d0 t5 N% V0 V$ W 答案:有些急救包里的医用刀片是密封包装的,直接用。如果用削苹果的小刀,可以用打火机火焰烧一下刀,如果没带着打火机,那就不消毒好了,嘿嘿3 I7 H0 r: {9 g+ A. K6 B: L
4,蛇药:一般是季德胜蛇药,被毒蛇咬伤后,即取蛇药20片,捻碎,以温开水(如加少量酒更好)服下,以后每隔6小时续服10片。
. d* s* Q- c6 Q8 J: Z2 {+ Y 问题:没带着蛇药怎么办?; n3 k0 V' ^* x& n5 ?6 g
答案:不吃呗。遇到山友就问一句:您带蛇药了吗?% a n' I# \7 @' D5 I% c' J
问题:哪儿有卖蛇药的?
0 a: Y" W+ [9 K! K- t1 x0 i2 | 答案:户外店有。% B8 i2 C K# ] r i( P2 B
人工呼吸:银环蛇、金环蛇咬伤后昏迷的重病人可采取人工呼吸维持。
' ]' Z$ ~) _" d0 U- y' D 5,送医院,打蛇毒血清之类的事儿是医生的事儿。就不用您操心了。您只须知道:北京市范围有毒蛇救治经验的医院是:解放军第304医院,其它的医院免谈。
3 t; e; ]$ \ |. I/ |) ?8 ]- w 强调:救治毒蛇咬伤,最有效的就是蛇毒血清,所以不管伤者经简单治疗是否已经恢复,先送医院再说。
+ l3 g$ ]# v: ]2 _8 W
7 c) C4 X% ~' _6 ?6 c& A. p蛇的种类分布及蛇伤诊断与急救《防治篇》
% M- `; j& Q" N" R8 |一. 蛇的种类分布
$ v$ U* c/ S+ t4 w5 f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 H9 n. D3 q/ N- n2 D3 u1.眼镜蛇科 ELAPIDAE
) _3 e3 t/ c; A6 q# k8 ]. D# o! O$ N% D6 X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9 P; B. W7 Y2 K \3 L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U9 b, `& ]/ ^# X. c- H9 k: I( [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7 W% I6 A) a, H5 a! k; H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0 r1 [, I: m, H; k+ ^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 O9 h% s/ Y1 ?5 r' U; R1 d7 G! K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B7 Y7 ^3 B' w- ?& f$ H
2.海蛇科 HYDROPHIDAE ' P. W* E' ^7 J8 V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 J0 g/ j u, l' _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5 B, h0 q: I8 o- Q/ A# F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a' B+ ?) O: ]1 ^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 \1 `' E0 Q9 j2 d( W5 f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 @3 s, U" D* ?3 i% z: H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 c4 l/ y4 {* G0 E4 v/ M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 O/ J% s; B" d) x) W8 c 3.蝰科 VIPERIDAE $ t/ ?" {) v$ }3 T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 D5 Z1 e, C& w" g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6 p2 M# d4 P9 [3 } X$ g- S2 r3 \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 d( _% B. |4 a0 l% x% ]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 L4 ]- |, _2 [- {9 s( J% B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8 c' }1 E( n8 |% Z) r+ M8 F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2 ?+ G# D4 \, n9 g |% O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h! O# A( Z5 W% Y* Z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 i# U3 p) J- f! f3 q. p5 S. \) R) O- S; Z2 h! d1 B
* d( |# h) X1 a; H
3 C$ E5 p6 x- p; O
二. 蛇毒
. n2 v$ u7 N+ K# r1 W" z 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6 m' x: @" q4 _) m
(一)有毒成份及毒理 ! ~2 s7 j, O' Q+ k$ R6 B, i$ `) v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 o7 U1 h& ?' o7 ]. \ 1. 神经毒素 ' ?7 d# C; z4 M5 n5 ?
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3 t( ^! [/ g& H3 v; ]
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 i4 {" u$ o6 Q$ Y% q+ e 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2 T' d: y4 [4 M. R
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 M. g/ T+ o* k$ Z4 M: M: t 2. 血循毒 " P+ y/ `" A2 u6 J- i
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l& J& Z, p8 X# \; V7 I (1)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因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若有PLA2(磷脂酶A2) 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 U% u2 o, v4 C: c' a9 p (2)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 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 o6 ~+ l3 A7 q. i (3)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叶青,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 K; o' d1 M0 V0 ]" t" y# g (4)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8 j6 }. N' O q5 `
3. 酶
! j% d8 }$ T3 u1 G5 \3 ? 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0 X& q1 ]% c) G2 _" R) R" m: ? (1)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0 Y! ^2 m0 b; R' U7 ?% }& o
(2)磷脂酶A2(PLA2):蛇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A2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用、肌溶作用、心脏毒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0 P, q$ ]) s5 R. w' R$ N# e3 j
(3)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加深症状。
9 L: { K6 ]) M& {, ~9 g# M$ D (二)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 ^2 z- ~! j5 L# J N8 Y2 M0 ` 1.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0 j- M8 S( r/ K9 h: S, p0 S
2. 循环衰竭:常见于蝰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蛇毒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 `6 `2 W* `9 @, C/ e 3.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 在酸性尿中, 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6 f! ^+ T- Z' v- Q6 @ 4. 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肌、肺及脑出血死亡。
* F0 h* q7 |" F; R( z+ X! n 5.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 [! F) k8 L1 Q+ C2 q% X2 |7 a$ p7 r
6. 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因。$ z2 ~1 Q$ Y+ C7 x
(三)三大毒類
) C: M5 ^, C! s# H A. 神经毒类 - w$ o* c4 F# ]& H; v
1.银环蛇咬伤 7 D3 r. r' G; T+ q. C
[局部症状]
8 L& F! r# B! x4 C2 k$ r 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牙痕为( 。 。 )形,牙痕间距约 0.8 ~ 1.5 厘米。其伤口局部症状不易被病人所留意,应重视。
& O6 {4 R2 Q! Z8 e# i& R' O( _ [全身症状]3 y& ~. O E5 u, z8 E2 J( C! [
早期无症状,表情自如,易被忽视。伤后1~4小时,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懒言嗜睡,困倦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 口不能张,伸舌不灵, 吞咽困难,流涎,声嘶,呼吸困难,神志清,但不能讲话,可用手势表达。 8 D: N* q! C+ C0 ~
危重患者出现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呼吸减弱,呼吸变浅变慢,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瘫痪,肌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
" A; b# ^5 c+ u, I 呼吸刚停,血压可短暂升高,心跳加快,及时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仍有挽救的希望,否则可因呼吸衰竭,继之循环衰竭而死亡。此类患者,往往在呼吸停止后仍有意识存在,故在抡救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 v/ ^+ k% O, B. h 2.金环蛇咬伤 " G' n- \7 O, L8 E2 \5 ^) a. i2 b
[局部症状]) f8 @ v# z9 _% V
伤口疼痛轻微或麻木感,牙痕“。 。“或“、、”形,牙距为0.8~1.6厘米。伤口皮肤呈荔枝皮样,患肢淋巴结可有肿大。
9 f6 N- \! @* n/ m c: Y [全身症状]
% P+ q5 w9 S* m* `( ]/ _' F 与银环蛇相似,但症状出现及发展稍慢,可有头昏、嗜睡、视力模糊、复视、咽部有阻塞感,声嘶失语,流涎,胸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阵发性疼痛。
- c! V' T1 z- ]8 c8 |) c! i 严重时全身肌肉麻痹,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由于呼吸肌麻痹及循环衰竭死亡。
4 w0 X" |# R/ k) H 3.海蛇咬伤
* M" H# d/ ]; S1 g5 v5 j [局部症状]
* ~# @% B( x- K& {1 k! f" { 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不红,不肿,不痛,牙痕较小,有时难以辨认。本病主要发生在海洋捕鱼作业时,被混在鱼群中的海蛇所伤。 4 @9 W* W% L' w. L0 T- N I
[全身症状]7 G, n& B* c" ]1 i; j+ ]
咬伤后3~5小时,可见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由于海蛇毒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并对骨骼肌的损害;出现全身筋骨疼痛,口不能张,伸舌、吞咽、讲话及咳嗽等均感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面无表情, 严重时, 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甚至呼吸肌麻痹。并可有腮腺肿大,流涎,出汗。在肢体瘫痪前,有短时性腱反射亢进。由于横纹肌纤维被破坏,出现肌红蛋白尿(深褐色),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是伤后2~3天死亡的原因。
- p, h$ D; O9 k B. 血循毒类
5 \; u5 z- B0 L 1.蝰蛇咬伤 1 m4 L- N: w$ [% P
[局部症状]% Z2 }. v3 {% }9 t
咬伤后即感灼痛,持续性逐渐加剧,一般有两个较大牙痕,呈(‘ ′) ,牙痕间距为1.0~1.5厘米,伤口可有小许出血,并有瘀斑。伤肢肿胀明显,迅速向外蔓延,伤周附近有水泡,血泡。局部组织坏死、溃烂,可深达骨质。 % R+ g* a9 U7 N1 p; O
[全身症状]
" ^9 i2 Z+ Y% u( J7 N b 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早期可出现血尿,全身皮下有散在性出血点,可融合成片状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眼结膜下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经期妇女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可肺间质广泛出血,并有罗音,溶血性黄疸,心脏出血引起心率不齐,传导阻滞及心肌炎的改变。由于失血、溶血过多而面色苍白,手足冷,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脉细数,血压下降以致休克。 % S0 j4 v N+ y' ~" G; j# Z5 b
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血尿,尿少,尿闭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多因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广泛出血而死亡。经抢救脱险后恢复较慢。
% N5 E; q7 K7 _+ l( Z# y- A8 m# { 2.竹叶青蛇咬伤 1 ?6 l( x' u" R+ Q: v0 B
[局部症状]
: L6 R, h. j S/ _/ S0 |- C+ u6 ^ s 伤口痛如刀割,呈持续性,牙痕(。 。)形,牙间距0.5~1.2 厘米,局部肿胀,疼痛,有瘀斑,水泡、血泡,甚至形成溃疡,常有淋巴管炎及相应淋巴结炎,伤口出血不多。
! V3 s& o: G# v; P [全身症状]
. D! ~7 ^* \+ m# l 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吐血、便血,个别可因疼痛及出血而致休克。有个别死亡病例发生。 # Q5 }) M5 F* x. V5 A1 A
3.烙铁头蛇咬伤 , p( s0 a @0 v. A' L7 W n- @
[局部症状]+ ^, p: P! \. C+ V) n; F
伤口灼痛,并有渗血,牙痕两个,呈(` ‘)形,牙痕间距为0.8~1.4厘米,伤周红肿,可间血泡,水泡或瘀斑,伤肢淋巴结肿痛。
% F! l2 }! Z' z/ `/ _3 K [全身症状]
9 t3 C2 W, Y+ p+ j/ o, {, ] 与竹叶青蛇相似且强,严重者有五官出血,吐血,大小便出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有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 [ X( C1 a. j- n" w+ g) Q
4.五步蛇咬伤 9 W) C) H9 R2 c! [; m! [. w% x' p
[局部症状]2 M) q6 ^/ X5 ]7 F
牙印大而深,呈(·· ) 牙距1.5~3厘米,局部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严重者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可坏死。患肢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E ^/ v) g, B( M [全身症状]
" ]6 N- t! ]; S" W0 V 病人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常有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严重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便血、血尿、黄疸等,甚至体腔出血、且不易止血、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昏迷,严重者死于心、肾功能急性衰竭;心肌、脑组织出血也能致死。病人治愈后常有患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w! R9 e4 w3 H
C.混合毒类
* C6 `, o% M1 [) d1 S 1.眼镜蛇咬伤 % g( E& W7 o0 C' x8 M6 B8 t, r' m
[局部症状]
6 Q. P- m( N; p( f0 _ 咬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并向心端蔓延。常见牙痕两个,牙间距1.1~1.9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皮肤迅速变红,可扩散到整个肢体,甚至躯干。局部常有水泡、血泡及相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被毒素浸润的局部组织,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形成溃疡,经久难愈。 1 F/ u, {3 Z M0 G
[全身症状]
C+ E! ~7 t% p* C$ {5 W/ a 严重者伤后2~6小时,全身不适、困倦、畏寒,发热39~40℃。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呼吸表浅。血压先升后降,最后发生休克。可因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循环衰竭死亡。 $ [3 Q7 q; k1 e' p6 W8 O9 e" h& x
2.眼镜王蛇咬伤
5 }5 g- k" h" J [局部症状]/ ]' J. f! \( B
伤后立即感到局部剧痛,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呈(′′ )形,牙痕间距较宽,常大于1.9厘米,局部红肿明显,并迅速向上蔓延。 2 m! u& ~: R7 K) S9 ~- S/ R: \
[全身症状]
7 ^/ x# r, W$ U; \! l( j 中毒症状发展很快,半小时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困倦乏力,张口困难,心跳减弱,心率不齐,手足冰冷,出汗,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发绀,全身瘫痪,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昏迷、抽搐,一般伤后1~2小时内可因呼吸麻痹及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 W, V/ @* S& O2 {* e 3.蝮蛇咬伤 ( n5 i. J' h0 `4 Z- U8 o! P
[局部症状]
+ B" v8 I. }" n7 Z3 {* ^; ]4 q" i 牙印小,呈(· ·)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 d5 T3 S' ?5 c, O [全身症状]& n1 }+ M; P6 [4 }( n$ q$ ?
常于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 y0 `+ o# s- r3 P0 F6 z
7 Y& b" q; }5 y) r# z Y6 z- `( j
三. 蛇伤诊断和急救
( v- a2 r! |% P$ R9 x4 {(一)有被蛇咬伤病史 9 Q. B; s; {, D4 L; B- t- a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则多为毒蛇;如伤口有 2-4 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无毒蛇。
6 u8 x0 X. b. W. J(二)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 R- r' S# Q. m) z7 Y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大小、色彩和花纹,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的活动季节,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注意病人对伤口的自救或他救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5 ]* X X) K( c3 n5 N8 d2 }) d(三)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 s/ V, ~9 ?2 t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 排列及间距,伤口局部及周围情况、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N) r+ L& r' @
(四)对既往病史的了解(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娠史),做好鉴别诊断。 9 x+ [% T* U* N5 f' | B
(五)辅助检查 : a% f* r+ [8 [# R) D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 |) l$ h8 T" @: d; B9 R" j
(六)鉴别诊断 , _% z: r5 ?! |0 B& S& ] C
(1)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 D0 ~7 L* j: z C( x! _2 v9 M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6 u% `6 N1 w/ T3 y) J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 y& e* b1 N- w2 B3 P: J" `/ n; X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 x+ q8 d/ I- |+ @
牙 痕 /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5 c, N7 M9 ]( p! b* ]* d; _5 G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 D8 c1 C' P, m/ e6 _; Z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 o" H0 o* z1 F) q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 @: V+ K: i3 q% F6 e. O! \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7 G/ e' k$ t* _ E5 B2 Z; B+ h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 w3 m+ W" a' Q) h
(2)与蜂螫伤鉴别 * i$ Y m7 t$ _) f/ L5 g8 v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 a' {0 s& m0 o
(3)与蜈蚣咬伤鉴别 $ f/ n) [$ `' L- M' I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 A$ s |& `8 H# F8 {(4)与蝎子螫伤鉴别
, Z2 H/ E: ^4 J2 v [& F( X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5 C; y" f4 v; `1 ` g(5)警惕蛇毒毒效会威胁生命
( J& h4 Y3 u7 k! G2 b7 U0 c4 f 如被蛇咬伤后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红蛋白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效应发生,应分秒必争地竭力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