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0-9-4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啥砖家不专家的。。。
h& K, f, y2 {/ n9 V3 i) s' o& [) k) r% Q z n
: j! k5 v, z8 D x是非对错,讲出道理。。。0 v- r* S( {& |7 e- q- J
/ t9 G5 x$ D- J) L/ H4 V
) x. j6 G3 C' F; V' ]8 O
道理很简单,“魏王”是 ...
9 ?5 o1 M* Z7 o# o, E6 g2 ME.T 发表于 2010-9-4 09:05 
9 E5 \/ C- A V3 k0 P
! Y" h0 K! V. O0 b, U7 A
2 X- ]& G1 n3 U这个文联主任砖家应该多读读书
9 j$ @8 m7 p* Y% v
6 n; O8 ~; m) N3 ]7 m) J文献中的“魏武王”曹操:
, {& k$ k0 }8 c; ^6 r% f1、《晋书·律历志》:魏武时,河南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铸铜工柴玉铸锺,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更相诉白于魏武王。魏武王取玉所铸锺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于是罪玉。
# [" R. Q; `( v, R; `5 }2、《晋书·五行志(中)》: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8 f7 M0 _" y/ n% ^& W' M3、《宋书·五行志》: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眀年,魏武王薨。) [1 a$ u; q! }, ~0 n* w
4《水经注·淇水》: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
: v9 n# u5 p( g+ O5、《华阳国志》卷六: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丕即位,改元延康。
' k) U4 R( c) \: G0 O6、《通志》卷四十八“器服略第二”:魏武王受汉献帝命,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 z' e/ j4 Q# @$ t, G8 b( I7、《通典》卷五十五:魏武王秉汉政,普除淫祀。文帝黄初五年,诏先王制,祀五行名山川泽,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 x! N3 F" Y/ B% l: F/ Z+ z9 R8、《通典》卷六十四:魏武王受汉献帝命,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 s# \% i; e5 i( z$ A9、《通典》卷七十九:魏武王以礼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先自制送终衣服四箧,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曰: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黄初二年,文帝又作终制。7 h G) y, n9 Q9 E" F. R
10、《通典》卷一百四十一:其后魏武王北征乌丸桓,沙漠,而军士多思。于是减为半鸣,而尤更悲矣。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 t; t* @" J7 G) M/ X% M
11、《通典》卷一百七十八: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兼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后汉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今理安阳县。- b: k8 J; ?6 I
12、《文献通考》一百二十一:魏武王以礼送终之制,袭称之数,䌓而无益,俗又过之。先自制送终衣服四箧,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曰: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遗命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4 j! Z3 c# P7 c6 v. k q
13、《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魏武王崩,遗令:无藏金玉珍宝髙陵。
/ o: b5 k* h0 Q ~14、《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二: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b9 P- s$ y, i
15、《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六: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为邯郸郡地。两汉为魏郡,魏武王建都於此。
$ K5 f& l/ u, _& z( G16、《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魏氏春秋》曰: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
( F) y; V8 k0 G( _6 L17、《玉海》卷二十三: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赋曰:洪枋巨堰,深渠髙堤。
( R7 a4 L/ T- P( N- Q; G$ Z1 u: L18、《资治通鉴》卷九十五:虎还襄国,大赦赵主,弘命虎建魏台,一如魏武王辅汉故事。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